安倍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半年多,似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日本进出口遭遇困难,埋下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隐患,物价再次回落、经济下滑的风险依然存在,日本摆脱通缩的目标将困难重重
近年来,通货紧缩成为阻碍日本经济复苏和增长的顽疾。安倍晋三上台后,实施了摆脱通缩的“组合拳”。如今安倍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半年多,表面上看似乎发挥了物价上涨、日元贬值、刺激实体经济的效应: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报告,拉动宏观经济的出口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增长,在个人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明显回升的背景下,日本实现了经济较高增长,整个物价呈现“摆脱通货紧缩的态势”。
然而进入下半年后,日本核心物价指数连续两个月下降,其中9月份同比再次负增长,为-0.2%,而表明摆脱通胀的重要指标平均工资水平截至9月连续16个月负增长。从日本国内经济环境来看,日本物价再次回落,经济下滑的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出口增长乏力,内需增长堪忧。日本央行向市场大量注入基础货币导致日元汇率快速贬值,使出口实现了连续两个季度增长,而个人消费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0.6%,促成了以出口和消费拉动的经济复苏。然而,好景不长,因进口能源价格上涨,三季度出口增长率为-0.6%,使外需对经济的贡献率在相隔3个季度后又转为-0.5个百分点。日本9月份贸易收支赤字为9321亿日元,突破了1979年以来同月赤字的最高纪录。在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企业出口乏力的背景下,日本个人消费也有后劲不足的风险。
其次,进口价格全面上涨,企业设备投资回升不力。本轮物价上升起因于日元贬值下进口原材料、石油、液体天然气等能源价格的全面上涨,不仅带动了企业用电和能源成本的上涨,而且也导致所有生活用品价格全面涨价,打击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尤其是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涨,影响企业设备投资积极性,很多房地产商处于观望态势,不敢贸然投资。
再次,埋下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隐患。虽然二季度日本单位劳动力成本有所提高,但平均工资水平连续16个月负增长,而综合物价水平与去年同比仍为负数。不仅如此,当劳动力价格和企业自律性创新能力没有提升的前提下,单纯的物价上涨,在短期内只会导致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还将可能陷入因进口价格上涨而国内物价全面上升的螺旋式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巨额的政府债务负担还将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风险。目前,日本政府债务为全球之首。而安倍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要求日本央行要继续实施长期的购债策略,必然会因国内债券市场饱和而吸引海外投资者,打破日本债务90%以上为国内投资人所拥有的格局。根据欧债危机的教训,当日本经济无法维持长期稳定增长时,不仅引发长期国债利率上升而导致的国内恶性通货膨胀,而且海外投资者大量抛售债券也将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安倍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加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宣布继续实施QE3,在一定程度上又抵消了日本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因此摆脱通缩的目标将困难重重。笔者认为,为了实现物价的全面回升,提高民间企业和市场的潜在能力和需求,激发经济活力,以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的“安倍经济学”必须进行调整:即日本银行把资金贷给企业而非金融机构来振兴实体经济;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为企业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融资平台;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政府债务水平,减少企业法人税等负担;改革保守僵化的雇佣制度,消除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管制和保护,提高就业和劳动者工资水平,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