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将于明年5月1日开始实施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其中涵盖了移动支付射频接口、卡片、设备、多应用管理和安全、测试方法等基础技术内容,“确保了产品的互操作性和互通性”。不难看出,“刷手机”消费将成香饽饽,助推电子商务开足马力狂奔。
然而,当电子商务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安全问题仍是核心环节,包括传统的电子商务支付方式和移动支付方式。近日就有媒体报道说,一家网店人员因点击了“买家”发来的含有手机木马病毒的链接地址,结果造成支付宝密码被窃,账户里的资金被盗用一空。
其实,自从有了便捷支付以后,支付安全就格外引人关注。不过,无论使用何种移动支付方式,守护个人信息和上网环境安全是关键。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有两种常见的方式。一种是在手机上安装网银或者第三方支付平台的APP应用软件,如二维码支付、短信支付、摇一摇转账等。还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基于新发展起来的近场通信技术(NFC)的支付方式,就是在手机上安装NFC芯片,让手机的SIM卡绑定银行卡,然后手机以近距离、非接触方式与具备相同功能的设备进行通讯,完成支付。如NFC手机钱包。
专家表示,目前移动支付还是一种新兴事物,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与监管之间有一定时间差,难免出现脱节。消费者要树立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设置手机锁屏密码,尽量从官方站点和安全电子市场下载正版应用,安装专业手机安全软件,不要随意点击对方发过来的链接、下载附件等。此外,管好移动支付安全,重点是要做好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于消费者而言,要使用经过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移动支付相关应用程序。第三方认证机构要肩负起责任,把好关口,减少有安全隐患的应用程序进入市场的可能。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会有个别的风险案例发生,但中国网络支付行业风险总体可控,国内主流支付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网上支付安全性,哪怕和国外同行相比也非常出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其《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研究报告中明确表示,安全与效率两者要平衡发展,应通过移动技术创新而非传统的牺牲效率的方式去解决安全风险问题。
实际上,目前我国网络支付风险相对于国外而言还是很低的。据悉,国内网络支付市场风险水平约为0.01%,包括支付宝在内主流支付机构风险水平更是明显低于这个数字,而国际市场普遍为1%至2%。
“适当允许一定的风险水平,有助于激励企业向风险纵深处探索、创新,研发更加有效的新型安全技术。”巴曙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