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岁的邹盛是荆州市港务集团盐卡码头的一名吊车司机,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他都在40米高空的一个操作间里起吊集装箱。邹盛说:“近两年,荆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可谓是与日俱增,以前码头一年装卸1000多个集装箱,现在我们每年要做10万标箱,工资也从1000多元涨到了3000多元。”
盐卡码头货物吞吐量直线上升,得益于两年前启动的“壮腰工程”。2011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州召开“壮腰工程”现场会。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如果把武汉比作龙头,把宜昌比作龙尾,荆州就是龙腰。荆州是长江经济带之腰,荆州不振兴,湖北腰杆不硬,湖北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就难以真正舞动起来。”
近日,国家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起草工作,长江经济带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支撑带,国家战略和省级战略的叠加为荆州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提供了黄金机遇。”
荆州实施“壮腰工程”,从打破交通瓶颈破题。短短两年间,荆州初步建成外通内畅、便捷高效、功能完备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高速公路网发达,汉宜铁路动车通达全国,黄金水道得天独厚,机场迁建已提上议程,荆州真正变得四通八达。据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郑道柏介绍,未来3年,全市开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总里程近1700公里。到2017年,高速公路将从214公里增至630公里,占全省比例从5.3%增至9.7%。
软环境在创新变革中提升。荆州捧出了全方位的无缝对接——信息对接、产业对接、环境对接、政策对接,实现审批流程减免,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政策全面优惠。同时,政务服务“体系重构、流程再造”。全市行政审批环节由67个减少到23个,审批资料由226份减少到91份,从注册到开工时限由156天压缩到60天以内。
随着交通物流瓶颈缓解和发展软环境的优化,荆州综合优势日益凸显,成为承接国际资本与沿海产业转移的热土和前沿。今年初,美的集团对荆州冰箱生产基地进行了产品结构调整,新增两条生产线,产品由普通型向高端转型。这一扩能升级,使美的集团将冰箱生产量的80%都集中在了荆州,并逐渐带动荆州轻工建材产业链的完善。截至目前,湖北沿江已有72家企业成为美的荆州基地供应商,集聚效应凸显。
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荆州的要素红利渐次转移落户,也给荆州更大范围配置资源、更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带来了新契机。荆州市经信委主任曲金付介绍说:“从松滋车阳河至洪湖新滩483公里滨江两岸,荆州启动沿江大开发战略,工业新区、现代新港、滨江新城陆续开建。全市10家开发区规划面积突破300平方公里。荆州区的石油机械、沙市区的针纺服装、公安的塑料建材、石首的精细化工,监利食品产业集群等各具特色,荆州市先后有十大产业进入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壮腰的核心就是要用大产业打造荆州的钢筋铁骨。”荆州市市长李建明说,“承接产业转移,荆州既要增量更要质量,既要高速度更要高标准。”荆州通过实施“千亿和500亿产业发展计划”和“百亿元企业培育计划”,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支柱产业汇聚,精心培育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3个千亿元产业和轻工建材、纺织服装、高新技术等3个500亿元产业更是成为荆州产业提档升级的“沃土”。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亿元以上在建项目388个,同比增加118个,完成投资527.80亿元,同比增长52.4%,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
随着承接转移企业的落地,一方面倒逼荆州传统产业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强大驱动,调结构,转方式,自觉“强身健体”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部分本土企业则采取“横向联合”,积极向承接落地的大企业寻求战略合作,以壮“体量”,实现转型升级。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驱动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前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荆州投资结构优化明显,新兴产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机械装备、医药制造、电子通讯、环保节能等行业完成投资分别增长90%、128%、1248%、1172%。
数据显示,“壮腰工程”实施以来,长期低谷徘徊的荆州,实现了从奋力爬坡到逐步进入快车道的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