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资本市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上则上”和“该退就退”
齐 平

“股票发行注册制”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虽然有点出乎意料,细思又在情理之中。多年来A股市场的发行制度饱受诟病,市场化改革众望所归,从额度制、审批制再到核准制一一尝试之后,世界上多数成熟市场采用的注册制几乎成了唯一选项。

虽然有关方面一再强调注册制并非登记生效制,仍将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但与核准制相比,注册制无疑将带来新股发行数量的激增。也许不少A股市场投资者面临的困惑是:即使如现在由证监会和发审委为上市公司的诚信和质量背书的前提下,公司质量仍难免良莠不齐;如果进一步“放权于市场、放权于投资者”,岂不更是泥沙俱下?

想知道实行发行注册制的市场什么样,也许通过观察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能知道个一二。一些在国内上市无望的民企,纷纷转投财务标准不那么严苛的海外资本市场。但岂知迈进股市大门、融来第一桶金,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与国内公司一旦上市就高枕无忧不同,在美国上市后,更多的麻烦事儿还在后头:有遭遇做空力量打压的,有被投资者集体诉讼的,还有因信披违规直接被勒令退市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混不下去,只好私有化了股票,打道回府。

这些企业遇到的坎儿,正是与注册制的“大进”相制衡的力量。强化后端监管,宽进严管,是与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匹配的市场监管特点。

比如纽交所对上市公司的退市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从股权的分散程度、股权结构、经营业绩、资产规模和股利的分配情况,都有详尽的数量和非数量标准。只要符合退市标准,证交所可以立即启动相应的处理程序,效率很高。

如果说注册制对我们而言还是个新鲜事物,退市制度则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标配”,但各方“保壳”的积极性使退市制度落不到实处。2001年以来,A股市场退市的上市公司不足总数2%,这与每年纳斯达克大约8%、纽交所大约6%的退市率形成了鲜明对照。即使在新退市制度推出后的今年年初,沪深两市有多家暂停上市公司集体“回归”。在壳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越是濒临退市,越有希望上演“不死鸟”神剧,越有可能博取超额收益。这种逆向淘汰,也造成了A股市场炒作小盘股、绩差股的畸形审美。

活水不腐。优胜劣汰、有进有出,是股票市场实现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体现。可以肯定,即使在实行最宽松的注册制条件下,上市公司粉饰业绩、包装融资的动力依然存在。如果没有严厉的监管和责罚乃至勒令退市的“紧箍咒”,只靠投资者自行甄别、做空机制等,市场自我净化的过程必定漫长。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所说:注册制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各方都已看到,信息披露、并购重组、退市等一系列市场规则,乃至证券法本身,都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但是首要的,还是把现有的退市规则落到实处。

眼下的A股市场,外面仍有760多家公司排队苦候IPO开闸,里面又有十几家*ST公司2013年前三季度净资产及净利润同为负值,触发了退市的条件。市场何去何从,考验的不仅是投资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