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抓手和突破口。在新的阶段下推进城镇化,决不能重复以前的老路,而应赋予其新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做好县域文章,从而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作用
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进步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对于我国而言,城镇化一端连接工业化、信息化,一端带动农业现代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最大希望所在。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过去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城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也转移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但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同时,从城镇体系看,城市也有一个规模效益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大城市已经太大了,这些城市的人口、工业、交通运输等过度集中,已经超出了区域社会资源的承受力,用地紧张、水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愈发严重。
另一方面,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结果来看,大城市数量是少数,更多数量的是非常现代化的中小城市,它们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好的现代城市生活服务,同时城市病又相对较少。
因此,综合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际来看,在新阶段下推进城镇化,决不能重复以前的老路,而应赋予其新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做好县域文章,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镇化的作用。
加快县城镇发展,首先是要做好县域发展规划。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战略问题和组织问题不解决好,许多事情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要坚持“目标—现状—措施”的逻辑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来规划县域未来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蓝图。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源利用规划、人口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农业规划、政治文化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等。规划既要讲系统性、综合性和长远性,还要立足当地实际,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对于县城发展而言,在规划中特别要保护好古老的有文化代表性的古迹和村庄,保护好历史。
在这一过程中,县城作为县域的中心,应根据实际规划人口规模,突出特色,拥有自己的城市个性,不能千城一面。要尊重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是为人们更好地生活而发展的,县城发展的重点在于有产业规划配置。城镇化发展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就不可能持续发展,美国的底特律现象就是最好的例证。城镇化表现为把人口集聚起来,但如果没有产业与集聚的人口相匹配,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县城发展首要的是让农民工到县城后除了有居住条件外要能够就业。一方面,必须要有适合中国资源和文化实际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形成引起严重社会问题的贫民窟。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相应的社会引导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密度(单位面积产值)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不少城市空气、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县城的建设要有长远的考虑。比如,要有包头的街道布局和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那样的各种城市硬件条件的长远规划,不能没完没了地一边建设一边拆迁。要考虑到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就教育方面来说,义务教育阶段一定要坚持均衡发展,不能集中资源办重点学校;就公共设施来说,要统一设计,合理布局建设,不能各自为战,浪费资源。相对而言,我国目前的城市管理水平应该说是比较低的,一方面是宏观系统设计不到位,如城管体系的设计,任务很重,权利不够,许多市民反对,但没有又不行;另一方面在微观细节规范方面也不精致,如街道的门牌号码编制和街道广告牌规范设置等都存在缺乏科学管理的状况。无序的城市发展容易造成更多的问题。因此要特别强调城市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使县城成为改革、创新及现代文明的中心。
进一步看,城镇化包括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关键的是要正确地对待农民。在农民进城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其次是对农民进城后进行必要的职业转化的技术培训。从农民到市民是一个人们长期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脱胎换骨的变革。财政要支持对农民的各种培训和服务,使他们尽快完成由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变。此外,我国城乡二元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由来已久。随着改革开放后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与日俱增,这种二元结构也带到城市中来,形成城市中的二元结构。破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让农民进城后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及其他各种社会保障,同时还要积极稳妥改革户籍制度。如果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城镇化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总之,郡县治则天下安。如果县域实现了现代化,中国就离实现现代化更近了一步。因此,在新型城镇化中,有必要做好县域文章,在规划制定、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上下功夫,从而实现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