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5日讯 记者沈慧报道:“‘十一五’期间,我国减排二氧化碳15亿吨,‘十二五’前两年已经减排二氧化碳三四亿吨。”11月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3年度报告》情况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要同舟共济,中国将继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及法律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全社会低碳意识进一步提高,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工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解振华说,2012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11年下降5.02%,到2012年底,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7万亿元。目前,中国水电装机、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集热面积、风电装机容量、人工造林面积均居世界第一位,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增长较快,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并且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解振华坦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九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将于11月11日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解振华介绍,此次华沙会议将落实和开启两个议题:一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确立的各项谈判任务、各国已经达成的共识以及各国作出的承诺,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二是开启德班谈判,确定从2020年到2030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行动、政策和措施。
“资金问题成为华沙会议的重中之重。我们期待发达国家能够确保2013年至2015年出资规模不少于快速启动资金,提出实现2020年出资1000亿美元目标的清晰路线图。”解振华说。
在谈到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历史责任时,解振华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至去年,发达国家排放的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占全球同期总排放的70%,但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承诺的减排温室气体数量占全球总承诺量的30%,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量高达70%。而按照公约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技术支持之后才能够采取行动,不过情况并非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没有得到任何资金、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已经在国内采取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如减缓、适应、技术开发、提高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
解振华说,各国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技术能力不同,所以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承担与各国国情相适应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