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先锋”要啃“硬骨头”
本报记者 郑庆东 杨阳腾 马志刚
上图 位于深圳金融核心区的京基100大厦直冲云霄。该大厦是目前深圳第一高楼、中国内地第四高楼。
深圳特区成立前仅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200米长的小街,如今其城市面貌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 本报记者 杨阳腾摄
扫一扫,更多信息和体验

“前海要继续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再造特区中的特区。”在深圳前海管理局的综合办公楼里,副局长何子军满怀豪情地对记者畅谈着前海的发展前景。办公楼由333个旧集装箱改装而成,简单得令人心动,不远处的茫茫滩涂上推土机在轰鸣作业……

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正是靠着“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迅速崛起。如今,这种精神在前海、在整个鹏城继续传承。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的话就是:“深圳会扛好改革大旗,引领新一轮改革进程。”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改革是深圳奇迹的奥秘所在

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世界零售银行的翘楚招商银行、全国用户最多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在中国,极少有一个地方像深圳这样拥有如此多的行业领军企业;“第一槌”土地拍卖、第一家合资企业、第一个万元户村……在中国,也极少有一个地方像深圳这样拥有如此多的“第一”。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当记者站在深南大道边的巨幅邓小平题词前,一切都显得十分清晰:“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王荣说,奥秘只有两个字——改革。

深圳特区衔命而生,掀开了我国改革开放新篇章。3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特区人不负时代重托,筚路蓝缕,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推动改革由点向面、由浅入深,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特区不仅实现了奇迹般的发展,更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

“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的代表作,是中国奇迹,也是世界奇迹。”特区成立前,深圳仅有“猪仔街”、“鱼仔街”两条小巷和200米长的小街,30多年后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人均GDP接近2万美元。福田区委书记刘庆生自豪地告诉记者,“福田现在每平方公里GDP产出高达30亿元,已远超新加坡及香港”。

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窗口、“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深圳奇迹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的最好注脚。深圳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建立,更没有深圳今天的辉煌。

历史选择了深圳,深圳无愧于历史!

不改会退,改得慢也会退,特区全面深化改革再出发

“深圳需要改革再推动”——坪山新区党工委书记杨绪松的这种看法,在深圳相当普遍。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受到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深圳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日渐暴露。发展空间受阻,触碰到资源的“天花板”;劳动力“红利”减少,进入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市场基础性作用不足,受非市场因素约束明显。

不仅如此,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当年特区的“一枝独秀”已经引来“百花满园”,改革发展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浦东新区后来居上,滨海新区蓄势待发,深圳领先优势在逐渐减弱。

这是一个“不改会退、改得慢也会退”的时代。福田区委书记刘庆生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不改革,深圳多少年后就可能沦为二三线城市。”

采访中,深圳人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的电视片:一个生物制造企业,车间只有30平方米,但产值却达300亿元。越来越多的深圳人眼里,这样的产业形态才是他们应该追求的。在大鹏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燕看来:“新一轮发展,决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决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更加强调生态环境,更加强调品质。”

改革是深圳的活力之源和精气神所在。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深圳才能有效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才会大大提高,企业主体的活力才会大大增强,全社会创新的动力才会空前高涨,深圳也才能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再创新优势。

基于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树立“不改革特区很快就会消失”的危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再燃改革激情,再次负重前行。2009年,他们以国家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制定了《深圳市综合改革配套总体方案》,全力将改革推向新阶段。目前,深圳在行政、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正如火如荼。

“特区作为最具综合性的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国改革开放格局中的使命没有变,作用没有变,地位也没有变。”王荣表示,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而且有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这是中央的重托,也是深圳人的自觉。

大胆试验,大胆突破,当好新一轮改革先锋

在新一轮改革中,深化改革“改”什么?“急先锋”要啃“硬骨头”。深圳人用实际行动和不懈探索,给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回答。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带有“管”的心态,登记注册门槛过高、手续繁杂、互为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针对这类问题,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行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构建“宽进严管”新模式,降低了企业登记门槛。今年3月发出全国首张新版营业执照,引发小微企业“注册潮”,截至9月底,全市新设立商事主体24.2万户,是去年同期的2.3倍。实践让人们认识到,只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改革就能创造巨大的“红利”。

在市场经济中,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要将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多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应管的事。现实是,政府管得太多,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导致“越位”、“错位”和“缺位”并存。为此,深圳市各级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转变政府职能,不仅在推进审批制度改革上下足了功夫,还大刀阔斧地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大幅精简机构数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深圳市率先实行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已登记社会组织6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深圳十分注重扩大公共决策中的社会参与,力求更充分地调动社会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光明新区针对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创新实施“楼长制”,将辖区内所有出租屋以“栋”为单位,由房屋业主、承租人指定专人担任楼长。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田夫介绍说:“楼长”既是信息员、治安协管员,还是义务消防员、法律法规宣传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实现了管理对象由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转变,降低了社会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楼长制”已从光明新区向全国推广。

在深圳的全面深化改革中,绿色、民生、质量成为“热词”。在罗湖,每条河都有一个“河长”,对河道污染防控、水质改善、养护保洁等负全责,罗湖区委书记倪泽望是深圳河的“河长”;在大鹏,保护绿色比提高GDP更重要,核心是“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提升水平”,向绿色要生产力、要竞争力……

春潮涌动看鹏城。过去的成就,只是一个传奇的开始。如今,这个流淌着改革创新基因的年轻城市,再一次开启新时代。

“我们完全有信心,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让深圳经济特区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王荣对深圳的明天信心满满:“新形势下特区不仅能够‘特’,也应该‘特’、必须‘特’!”

这信心源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展示出特区人勇当先锋、改革必胜的壮志豪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