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权威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形势下青海的使命与机遇
——访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郝鹏
本报赴青海采访组

在清醒认识省情的基础上,青海确立了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战略任务

青海真正能为全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保护和建设好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也是青海在全国能够立得住、打得响的区域品牌

新型绿色考评机制已初步建立,青海取消了三江源地区GDP考核,不再提工业化口号

青海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草畜平衡补偿、农牧民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补偿、牧民基本生活燃料费补助等11项内容的生态补偿机制

格尔木、西宁、兰州连成一线后,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而格尔木作为新的增长极,大有可为

郝鹏,在甘肃农村当过知青,技术员出身,在西藏工作过10年;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候补委员,青海省委副书记,青海省省长,青海省政府党组书记。

新一轮发展契机中的青海方位

记者:李克强总理最近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在新形势下,青海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新机遇、新任务?

郝鹏: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关怀和重视,极大地鼓舞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信心。

当前,青海发展正面临诸多宝贵的历史机遇。国家更加重视西部地区发展,明确提出对西部地区实行差别化经济政策,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明确项目布局更多地向西部倾斜;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国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高度重视产业合理布局。我们将依托特色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与东部产业对接,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和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等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延伸、升级、配套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们将把推进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与扶贫异地搬迁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多元多样实现形式;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我们将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地区的相关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改革开放方面,我们将加快推进行政、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领域改革,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同步推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广度和层次。

记者:青海提出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请您具体谈谈这一战略部署的考虑。

郝鹏:青海是西部地区,又是民族地区、高海拔地区、贫困地区,集中反映着西部地区的综合性特征。在清醒认识青海省情、充分把握特征优势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了如下安排:

生态文明先行区:青海有中华水塔的美誉,孕育着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青藏高原对东亚地区的气候调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好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

循环经济先行区:青海属于人口小省,但却是资源大省。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很丰富。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把这些资源开发利用好,从开发初级产品向综合利用转变,不断延展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民族团结先进区:青海是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270多万,占总人口的47%,民族自治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8%。青海是除了西藏以外最大的藏区,有6个藏族自治州,约有140万藏族同胞。把青海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搞好,有利于稳藏固疆。

记者:采访中,不少人向我们感慨,青海基础建设底子薄。您觉得要抢抓新一轮发展契机,青海最紧迫的是要补齐哪些短板?

郝鹏:青海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很薄弱,欠账不少。就拿交通来说,青海还没有形成有效运输体系和交通网格,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依靠青藏铁路一条线。下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大工作重点。

除了交通建设之外,我们十分重视能源建设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建设。这既是青海的比较优势,也是转型升级的需要。青海水电资源丰富,全省可供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为2000万千瓦,目前实现装机容量1100万千瓦,潜力还很大。太阳能光伏产业更是青海的特色。目前,全省已有70多家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占全国大型集中并网光伏电站的49.5%,加上今年实施的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年内将突破300万千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带动形成了从光伏材料、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的完整产业链。下一步,我们将加强规划引导,完善空间布局,严格行业准入,强化科技支撑,同步推进电网建设,提高输送通道能力,努力到2020年突破千万级规模,并统筹建设分布式光伏和光热发电项目,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国家重要的光伏产业基地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

同步建小康的青海承诺

记者: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青海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目前还属于欠发达地区,怎样能够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郝鹏: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全省人民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推动实现青海和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工作的总目标。

近几年来,随着青海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推进,部分民生指标已走在全国前列,藏区主要发展指标高于全省。在此基础上,青海小康社会指标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从2009年的18.3个百分点缩小到2012年的16.8个百分点,其中,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人均GDP、人均住房面积、社会保险覆盖率、科技研发占GDP的比重、社会安全指数等7个子项指标增幅超过10个百分点。只要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到2020年,青海就能总体上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方面工作:一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让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生活。三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藏区和其他民族自治地方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努力建设“两型”社会。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抓好节能减排和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记者:既要青山绿水又要民生改善,青海如何统筹兼顾?有哪些经验做法?

郝鹏:我们在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做法。在实施退牧还草、生态移民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转移安置从生态脆弱地区迁移出来的游牧民时,变原先分散居住为现在的适度集中,以更好地解决通电、通水、通路、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保障问题。前一阶段我走访了一些地方,座谈中老百姓都非常高兴,大家认可这是积极的、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能让群众享受更好的生活。一些原来已经分散安置的游牧民提出,希望二次搬迁,实现适度集中居住。

生态移民与新型城镇化合理结合,不仅能降低安居的成本,提高民生服务的质量,同时也便于后续组织开展免费的技术培训、产业扶持补助,使群众掌握创业、就业的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百姓收入,巩固生态移民成效。举一个例子:青海的“拉面经济”很有名,目前青海的回族、撒拉族群众已在中国100多个城市开办了近3万家牛肉拉面馆,年收入超过20亿元,实现稳定劳务输出超过10万人,“拉面经济”收入已占到青海农民在外劳务收入的一半以上。走访中,当地百姓跟我说,家里的孩子多数都出去做拉面生意了,一家一年收入有10万元,孩子们自己当了老板,又带动老家的人一块儿干,一起致富。政府也在不断加大“拉面经济”的扶持力度,加大免费培训力度,并给予一定补助。

最具发展潜力的青海支点

记者:这次调研中我们在格尔木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格尔木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从历史看,这里是物资集散转运的“旱码头”,从发展看,格尔木的发展潜力巨大。怎样定位格尔木在今后青海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郝鹏:格尔木地处柴达木盆地,是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四省区交通要冲,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里矿产资源富集,有30多种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4种储量居全国第1位。格尔木在青海经济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的15.4%、24.4%。随着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各类要素的集聚,这些优势还将进一步强化,格尔木的功能定位也将从青海省内主要城市向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综合性中心城市迈进。

基于此,我们初步明确了格尔木的新时期定位:一是中国的盐湖城,二是中国的太阳城,三是中国西部的枢纽城。随着在全国交通格局中的地位提升,格尔木将成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信息流和能源枢纽。未雨绸缪,我们已着手在格尔木打造现代化交通枢纽、信息通信枢纽、电力保障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

记者:兰西格经济区的提出会给格尔木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郝鹏:兰西格经济区的提出,进一步将格尔木的发展提升到国家规划的层面。从青海自身的发展来讲,仅西宁一个点所提供的支撑力还不够,寻求发展需再往西延伸,格尔木就是另外一个支点。格尔木、西宁、兰州连成一线后,不论是资源禀赋、生态环境还是市场条件,都将成为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格尔木作为新的增长极,战略地位会进一步凸显,对省内及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等地的辐射能力和拉动能力也会大大加强。当然,这还要走很长的路。

记者:格尔木在蒙古语中,意为“多条河流汇聚的地方”,但采访中不少人向我们表示,比较担心格尔木的水资源问题。

郝鹏:的确,水资源是现在制约格尔木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好转,不仅地表河流水量明显增加,地下水位也不断升高。我在调研中注意到,虽然昆仑山等山脉每年雪水量很大,但蒸发量也大,由于雪山融化后多为漫流,目前缺乏有效蓄积的措施,水资源不仅没有充分利用,有时还会形成融雪性洪灾。我们正在研究,要在雪水集中的地方建设相关水利工程,调节水量变化,形成良性循环。另外,我们也在调研从外调水的可行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