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是创新之城。
2012年又有一份国际知名杂志的报告显示,合肥的基础科研实力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合肥不断壮大的创新实力已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大的亮点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突飞猛进。合肥始终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从2008年到2012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776亿元增加到41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2070亿元增加到6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1057亿元增加到3533亿元,占比为54%。已经形成新型平板显示、电子信息、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极大推动了整个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包河区新能源汽车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迅速崛起。
推进产业集聚——
让新兴产业“快速长大”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生产笔记本主板的贴片车间宽敞明亮,工人不多,自动化程度高达85%。一个个单独包装好的芯片等零部件进入贴片机后,飞快地粘贴到主板上,再高温加固,只需13秒。
这是目前世界笔记本主板生产的最快速度。创造这一奇迹的是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联想集团和仁宝电脑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也是联想在国内最大的研发制造基地。一个因联想而集聚的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已经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蔚然成型,未来将共同托起一个千亿元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几乎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依托安徽省多措并举优化投资环境战略,针对传统工业基础不强、科技实力相对雄厚的特点,合肥市找到一个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长大”的有力方法——抓大项目,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将一个企业变成一个产业。
“抓龙头促配套,以配套抱龙头”,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在合肥市政府的政策感召下,平板显示巨头京东方投资建设了6代线和8.5代线。现在,6代线正开足马力,8.5代线也即将实现量产,而且还引领投资37亿元的彩虹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等一批配套企业纷至沓来,初步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使合肥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平板显示生产基地。
“合肥已经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公共安全产业、生物、节能环保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这些产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每个领域都形成了龙头企业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去年合肥新兴产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占安徽全省的三分之一。”合肥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范观兵说。
破解资金瓶颈——
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结合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一个500克的钢球从1.5米的高度落下,强大的冲击力把一块1.5毫米厚的钢板砸弯。但是,放置同样厚度的杰事杰工程塑料结构板材却毫发无损。
“工程塑料不仅有钢铁的高强度,有比钢铁更好的超高韧度,而且还轻得多。能够‘以塑代钢’的新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集装箱、汽车保险杠等很多领域,在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生产运营总监张玉军说。
虽然这种新材料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杰事杰也拥有核心技术,但却遭遇了做大的“瓶颈”。“归根结底是缺乏资本的支撑。杰事杰在2006年下半年落户合肥,150亩的生产基地是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亚洲最大的工程塑料制造基地,当时企业却只拿得出占投资总额三分之一的资金。”张玉军说。
为培育这一新兴产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融资机制,为杰事杰量身定做了一整套融资方案。其中最令张玉军感叹的是合肥创造的反担保模式,由上海杰事杰总公司将11项专利的知识产权质押给海恒集团,再由海恒集团为合肥杰事杰提供担保,迅速筹集了所需设备采购资金。合肥杰事杰从开工奠基到产品投产仅用了1年2个月,连续保持了30%的高速增长,去年销售额达10亿元。
“合肥是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去年入选全国专利保险试点地区。在推进科技金融结合方面,引入一批风投机构,创新专利质押、股权质押、政策性拨款预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并进行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试点。同时,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全市上市企业30家中22家是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募集资金402亿元。”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黄永强说。
近年来,合肥为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创新科技投入体制,将分散的科技资金整合提升为政策性资金。自2009年以来,每年安排6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2008年至2012年,累计投入科技经费60亿元。同时,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和建立种子基金、担保资金,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和投融资担保体系。
瞄准产业方向——
建研究院保证增长后劲
汽车门盖自动化生产线上,没有一个工人,只见几十台巨大的工业机器人“协同作战”,很快一件汽车前盖就新鲜出炉。位于合肥包河区工业园内的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生产线,让汽车制造企业用上了中国品牌的生产线。
巨一事业产品开发部部长孙纯哲说,“打个比方,生产线用的各种机器人只会‘走路’,但是不知道往哪儿走。巨一所做的就是教会它们做什么、怎么做。一条汽车生产线大概有1万多个焊点,选哪些型号的机器人、配备哪些工具、如何有序工作等都是通过我们的一系列编程来实现的。”巨一的产品普遍应用于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国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和意大利卡罗拉等国外零部件生产企业,赢得市场靠的就是技术创新。2009年,在包河区政府的牵头下,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德国KUKA机器人公司等1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了“合肥市汽车自动化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有效整合了国内外技术和市场资源。
如今,这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模式被进一步放大。合肥组建的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按照“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主角、政府支持服务”的原则,将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短期、松散、单项向长期、系统、实体合作转变。合肥市在5年里安排资金3亿元,支持推进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设;市财政2年内投入5000万元,用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语音信息研究院等建设。眼下,研究院研发试验面积近9万平方米,支出研发经费超过4亿元,集聚研发人才897名,累计在研项目和转化成果达465项和180项。
目前,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抢占制高点,已经进入收获期,其产值每年将以千亿元的规模加速度攀升,真正成为爆发式增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