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破局部利益 难以根治雾霾
郭 雯

近几日,雾霾再次降临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等6省区市主要负责人及环境保护部等国家部委举行会议,商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并共同表示,将建立协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区域联防联控。

空气污染不分地界。实验数据显示,区域传输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有“北京的车、天津的油、河北的煤”之说。北京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中,区域输送占25%左右,特定气象条件下可能达到40%左右。既然同呼吸,就要共责任。缺乏大区域协调合作,小范围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方面,我国已有先例。北京奥运会期间,京津冀晋内蒙古鲁等省区市实施联防联控,大气质量创下近10年最好。上海世博会期间,“长三角”联防联控也颇有成效。遗憾的是,这些联防联控在活动结束后不久就基本停止,没能形成常态化机制。

说到底,区域联防联控的背后是地方利益的博弈。有的地方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舍不得放弃高污染产业,也不愿动真格治污。比如,北京周边一些干部将治理本地污染、区域联控看做是“为北京服务”。有的地方将相对落后的产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后,就认为污染与自己无关,不愿配合周边地区共同治污。如果这层利益窗户纸不能捅破,区域联防联控恐怕会沦为空谈。区域联防联控还面临不少现实难题,需要进一步克服。比如,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资源共享、标准制定、技术推广等方面有一定难度;由于行政分割,地方环保部门对跨界污染难以有效监督和执法等。

新一轮治霾攻坚战已经打响。各地既应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守土有责,又应改变各自为战的治理思路,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除了统一行动、同步监测、及时预警,还需统筹兼顾、合理分工,协调好各地区之间的利益,激励各地为了区域共同利益自觉行动起来。如此,方能共享蓝天白云,共吸清新空气。

(原载于10月29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