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厦门:一城如花
本报记者 徐 胥
“花园城市”厦门的海沧市民公园 杨金海摄

“一城如花半倚石,万点青山拥海来”,诗中所写的便是“花园城市”厦门。在现代城市,如果说楼宇、道路勾勒出城市外在的繁华,那么,郁郁葱葱、深入城市肌理和血脉的绿地森林,则代表一座城市内在的涵养与品位。作为我国首批设立经济特区的城市之一,厦门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城市森林建设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作为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的福祉工程来抓,坚持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早在2000年,厦门便着手城市林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009年,厦门市提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工作目标。

近年来,厦门市以构建“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建设“美丽宜居厦门”为目标,重点组织实施了森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工程和绿色产业发展工程的“三大森林城市工程”。通过大力推进城乡绿化统筹发展,厦门在1565平方公里土地上,初步形成了城市与森林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截至2012年底,市域森林覆盖率达42.8%,城区绿化覆盖率为41.7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38平方米,全市建有分布相对均匀的各类公园绿地366处,各级各类公园88个(其中森林公园7个),在城区步行500米有休闲绿地、步行15分钟可到达一个公园。

借助实施跨岛发展战略的东风,厦门市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协调发展。厦门市按照“一心、两带、五湾、多点”的总体规划框架,以城镇背景林、铁路、国省道及旅游线路视线内的两侧一重山为主体,采取小群落、大混交的方法,致力于构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近自然生态风景林。同时,积极开展住宅小区、街道、单位庭院、学校和部队营区的绿化提升和公园建设;致力于建立以森林、健康、民俗为主题,蕴含闽南文化、侨乡文化的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着眼于闽台合作交流,不断丰富闽台特色的绿色产业内涵。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新造林面积4822公顷,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的1.03%。

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厦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造林绿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造林绿化的氛围。社会力量参与植绿护绿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林木绿地认建认养、古树名木保护、社区绿地养护、农村房前屋后植树、屋顶阳台绿化等等。自创建以来,全市共完成义务植树238万个工日,植树863.14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在95%以上。

厦门还打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文化牌”,将森林建设与闽南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环岛路滨海生态文化走廊、万石山生态园林文化科普教育园区、金光湖森林文化教育园区、五缘湾湿地公园、小嶝岛生态文化拓展区、闽南生态文化主题社区和以山边村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示范新村、以吕塘村为代表古厝和生态文化村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化基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