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花香里说种田

金秋时节,我来到乡下探望80多岁高龄的老娘舅。舅舅步履稳健,他领着我来到村东头的稻田边,指着金灿灿的水稻说:“今年的水稻又是一个丰收年!”

舅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他从小就跟着父母到田里踏人力水车给稻田灌水。一谈起灌溉他感慨颇多:过去种水稻,最费力的就是踏水车给水田灌溉了。遇到干旱的年份,一家人没日没夜地踏水车,脚底都磨起了血泡,秋后每亩能收到一二百公斤就是好收成了。舅舅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歌谣:“白米饭好吃田难种,一粒谷要车十担水。赤辣辣日头似火烧,背脊骨汗水像雨浇。腰酸腿疼筋骨麻,种田佬命运真苦恼。”

“现在种田人真是好福气啊,只要电灌站机器一响,这水就哗啦啦送来了。”舅舅笑着说。远处,电灌站机声轰鸣,出水口水声哗哗雄浑有力;近处,密如蛛网的地下暗渠活水源源而来,犹如溪流泉水婉转细语。此情此景,令我思绪万千。

我从学校毕业后就成了水利战线上的一员,30多年来一直为治水而奔走。感触最深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先后开挖、疏通了上百条河道,建造了10多座排涝闸、翻水站、节制水闸和上千座电灌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家乡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兴修水利,艰苦奋战两年开挖出了一条长39公里、宽110米的上海最大的人工河——大治河。大治河配套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引、蓄、排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来,通过实施打通夹塘地区水系、疏拓中小河道、农田设施改造、村庄河道整治等工程,农田水利建设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昔日贫穷的沿海地区一派繁荣昌盛的新气象。

如今,舅舅一家承包了3亩农田,水稻年年获得亩产五六百公斤的好收成。而且,随着国家实施取消土地税、对粮农实行补贴等惠民措施,舅舅家的收益也“水涨船高”。除了种植水稻外,舅舅家还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平时只要除草施肥喷药管理,灌溉不用操心,因此并不吃力,也不很忙。他深情地说:“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才使我端上了旱涝保收的‘金饭碗’啊!”

(上海浦东新区大团镇 陈志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