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日益临近,有关改革的议论加快升温,其中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改”什么?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突出改革重点、统筹协调其他各方面改革,非常重要。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薄弱环节开始的,改革的对象主要是以“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所有制、纯粹的指令性计划等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努力,这项改革已取得重大进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各种所有制企业已接近1500万家;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放开由市场调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市场经济道路是一个非凡、动人的故事,它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中国的奋斗就是世界的奋斗”。
然而也要注意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不够完善,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甚至计划经济的“影子”仍在左右着经济运行的相当多领域,使得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而该监管的很多地方却又没有监管好。抓住问题症结,把“改”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转型”、“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上,让我们的经济体制完善起来,把被束缚的活力释放出来,已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必须解开的一个“结”。
一是改革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生产效率提高的体制机制。关键要通过改革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体制机制制约,逐步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改革阻碍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民生的问题,其实更多是再分配的问题。因此,要敢于直面城乡、区域两个最大的差距,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和农业农村改革,切实健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监管制度,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全社会都美梦成真。
三是改革阻碍公平市场环境建立、市场活力迸发的体制机制。这些年,我们的市场环境是好了许多,但各种形式的垄断,各种各样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在,使得市场主体难以真正实现公平竞争。亟须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清理各种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制度环境。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这些任务,均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攀高峰”的勇气和“走钢丝”的智慧,甚至要有付出必要成本的准备。但只要锲而不舍地前进,真刀真枪地实施,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