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是立足当前、稳中求进,加快释放改革红利,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力量、奋发有为。
今年以来,行政、财税、金融、科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都加大了改革力度。对此,中央着力强调“下功夫、出实招”,“干一件、成一件”。这些部署,有利于解决当前突出矛盾,也充分体现了政府推动改革的坚定决心。实践证明,迎接增长阶段转换中的机遇与挑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
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入中速增长阶段。国民经济总量基数增大、全球化红利衰减、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土地资源约束加大等等,多个领域的迹象都表明我国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正在下降。从风险角度考虑,增长阶段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但从机遇角度考虑,经济增速有所降低,势必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增长阶段转换、经济增速放缓,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就此进入“衰退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其内涵和条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集中体现为: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辩证地看,危与机、利与弊都是相对的,在适当的条件下都可以转化,关键在于应对是否得当,改革是否到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更好地迎接增长阶段转换中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列提出。在新的增长阶段,化风险为机遇,最重要的是打造经济“升级版”。加紧解决当前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是应对经济运行中各类风险和矛盾的根本措施,是未来更长时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
近年来,我国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了不少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以“高投入、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还没有根本转变。而此时,曾有力支撑传统增长模式的内外部条件在逐渐衰减:外需严重不足;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着眼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就无法扭转全球化红利减少、要素投入难以为继的危机。
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2012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按现行汇率折算达5800美元,达到了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些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就,也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直接推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有预测表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将释放出64万亿元的购买力,这一庞大的内需市场,使得消费产品与服务、科技、农业、医疗保健等几大领域机会大增,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突破口放到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上来,就可能错失发展的良机。
进一步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从“初露端倪”到“轮廓清晰”,从“孕育兴起”到“其势渐成”。世界各国都加快了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步伐,力图占得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先机。我国拥有很强的制造基础优势,如果在某些技术领域实现颠覆性创新,就能够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而催生一大批新的产业群体和经济增长点。不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放到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就无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意味着在已有基础上的修复和创新。如何让潜力源源不断焕发出来,把即将丧失“低级红利”的风险扭转为赢得“高级红利”的机遇,关键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适应经济“升级版”、推动经济“上台阶”的体制机制。
(三)
凝聚新的共识,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前提。如何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靠勇气,也靠智慧。30多年来,改革一直与尊重人的权利、调动人的积极性密不可分,只要我们各项改革举措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摆在更突出位置,就一定能够赢得最为广泛的支持。
抓住新阶段改革的重点任务,是释放新的制度红利的关键。从市场层面看,重点在于继续推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以土地、户籍、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促进土地、人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更顺畅地流动,实现更高效率的配置和利用。从政府层面看,重点在于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把应该交给市场、企业、中介机构的事情交出去,将工作重心转向公共服务;从企业层面看,重点在于形成有利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竞争、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各类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
实现重点突破、协调推进,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重要路径。继续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按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路,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和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口,确定推动改革的有力支点。例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支点;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是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支点;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是理顺城乡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点……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也就决定了改革必须由点及面、稳步推展,相互配套、循序渐进,把促进改革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这是所有改革的一条底线,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所在。
此外,深化改革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基层摸索的结合。顶层设计,看的是全局;基层摸索,摸的则是社会脉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改革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历史的新变局中破除旧的体制弊端,建立并适应新的规则制度。 (执笔:李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