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深化改革中添动力增活力
本报评论员

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相继公布,经济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势头明显,为做好四季度经济工作、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好的基础。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动力在改革。续写更加精彩的提质增效“第二季”,迫切需要乘势而上、一鼓作气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改革中为经济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从数据上看,今年前3季度我国经济运行的态势比较平稳。从去年的7.8%和今年上半年的7.6%,到今年三季度的7.8%,经济增长没发生大的波动,且三季度经济增速比二季度高出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投资、利用外资等重要指标都有所回升,实体经济活跃,市场信心增强,社会预期向好。个别指标在个别月份虽有起伏,但偶然性、季节性因素很大,总体仍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增长质量在向好的方向转化,结构调整的拉动作用显现。前3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45.9%,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产业层面上也出现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传统产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现代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当前经济的回升势头,与外部环境回暖有关,但更得益于我们坚持主动调整、坚持推进结构改革。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我们没有简单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人为拉高GDP增长率,而是更加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措施,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瞄准制约经济活力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如今,这些改革举措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比如,相继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事项,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了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又如,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化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优化了市场环境,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增长,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成绩有目共睹,风险与挑战不容忽视。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既有复苏迹象,也面临基础不稳、动力不足、速度不均等问题,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外部风险和挑战增加;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从国内看,产能过剩仍十分严重,金融“脱实向虚”现象仍广泛存在,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小。面对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挑战,我国的增长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也是今年以来成功推进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关键在于抓住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症结深化改革,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现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相当多“两难”问题,说到底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造成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并存,束缚了企业的“手脚”,对产能过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导致粗放式生产遍地开花,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等等。

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发展也就难获得持续强劲的动力,一些地方也就仍会抱着“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似的发展模式不放。惟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改革深化下去,把束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绳子”真正解开,才能充分释放我国巨大的内需潜力,才能让全社会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