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打通“三脉”建“两型”
本报记者 徐文营 郑明桥 陈 郁 金 晶
武汉城市新貌。殷 黎摄
扫一扫,
更多信息和体验

武汉,大自然是如此厚爱:万里长江穿城而过,长达150多公里,宽阔而平缓的江面,仿佛母亲正敞开心扉,随时倾听荆楚儿女深情地诉说。

经接南北,纬通东西,“百湖之城连九省”。以其为圆心,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和潜江8城共同组成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人口和超过六成的GDP总量,不但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还是我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随着城际高铁的开通,沿线城间的时空距离继续拉近,武汉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半径不断发散延长,影响力与日俱增。

如何将这种影响力进一步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深层动力?6年前,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落子”武汉城市圈,同时被赋予的还有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6年间,春风化雨,一场开拓创新的两型社会生动实践在荆楚大地展开,武汉发展布局的“绿脉”、“业脉”和“气脉”也渐渐明朗清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们期待着通江达海“大武汉”的华丽转身,一展新颜。

“绿脉”,取舍有度“责”为重

武汉蔡甸区。一条后官湖绿道依水而建,伴湖而生,绵延添绿110公里。每逢假日,人们驱车而来,沿途赏绿吸氧,不失为一件乐事。

这道风景线还是一座“生态绿色银行”——环湖绿道1至3年可提供苗木40万株,预计收入6000万元,以此即可带动绿道建设的投入产出进入良性循环。

这只是武汉生态“绿脉”的小部分呈现。《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立的“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生态框架,才是其生态“绿脉”的全景展现。

《规划》因突出了特大城市依靠自然循环促进生态保护的示范效应,获得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颁发的“全球杰出贡献奖”。

“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武汉划定出生态底线区,遵循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武汉市综改办副主任熊战勋清楚记得,2012年《武汉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颁布,明确了全市生态框架区域的保护范围和管控政策。

今年6月,保护措施升级,《关于加强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实施的决定》明确,基本生态控制线一经划定,非经法定条件和程序不得调控。

直脾气的武汉人喜欢犀利的“电视问政”。直播节目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话题是他们关心的重要内容。

城之灵气在乎水。武汉这座拥有165条大小河流、166个湖泊的“百湖之市”,也在“两型建设”中唤醒了“水活力”。

“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汉阳六湖连通工程”等稳步实施,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等6个主要湖泊与长江间的水力生态联系渐渐恢复,江、湖、港、渠“织”起了庞大的生态水网。

至2012年,武汉各项“绿色指标”改善显著:森林覆盖率27.1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19%;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7年的81.77%上升到92.3%。“蓝天”、“碧水”、“绿色江城”,成为武汉“新印象”和“新标签”。

“业脉”,长短结合“高”为先

琴台大道169号。“汉阳铁厂”门楼旁,卧放着一段巨大的钢模。其上镌刻“华夏钢源”4字,记录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步的光辉历史。

1958年,武钢建成投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至2007年,以钢铁业为主,武汉地区密布的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当年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

但是,重化工业也带来沉重的环境负担。“对于武汉这个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可谓困难重重。”熊战勋直言不讳。

难改也要改!

武钢“减负”。6年来,武钢全面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加大排污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与2005年相比,武钢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7%,COD排放减少56%,烟粉尘排放量减少16%。

东湖崛起。1984年,东湖之滨筹建起“东湖智力密集小区规划办公室”。从这间“办公室”起步,29年弹指一挥间,这里已成长为我国创新技术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成为光芒四射的“中国光谷”。

位于光谷的烽火科技集团,曾诞生过中国第一根光纤,也不断刷新着全球光通信最快的传输速度。

“在这个领域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约为5年,是高科技领域中相距最小的。”烽火科技综合办副主任、高级政工师符哲平说,“在国内打赢国际比赛,凭的是过硬的高新技术,归根结底靠创新、靠研发。”

随着汉鄂高速通车,武汉“1+8”城市圈1小时交通网格局形成,中心“业脉”提速向周边发散:黄石借力光谷建起产业园、天门承接汉正街服装业转移、孝感特色产业集群配套武汉……,“城市圈”内9城融动,产业“通盘”优化风生水起。

“气脉”,上下齐力“心”为本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进程中,武汉诸多创举都为人所称道。其中颇具示范效应的,是“从政府身上开刀”,推进“两型”机关建设,率先节能降耗。

在武汉发改委办公楼一层,监控室内设有一套能源监管系统,实时管理着全楼能耗。通过电脑操作,不但一目了然掌握能耗数据,工作人员还可外部控制关闭耗能装置。

如今,该系统已推广应用于市委组织部、市文化局等机关单位。加上雨水收集、“六定管理”等措施,政府机关多管齐下,确保了水、电、油和公用经费的“零增长”。

政府自律之外,如何发动全社会力量共建两型社会?

6年前,武汉开始推行电池回收,在社区、街道设置了许多回收站点。但是,由于市民习惯一时还未养成,推行数月,收效甚微。

如今,电池回收点改设在中百超市各连锁店里,市民每提供1颗废旧电池可换1角钱直接用于超市购物。由此,回收情况大为改观,全市现在每年回收废旧电池量可达500万吨。

方法“接地气”,人们的积极性被激发,环保习惯渐渐养成。

在武汉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市民用实际行动助力两型社会建设。

两型家庭、两型社区、两型企业、两型乡镇……,点点滴滴,从我做起。两型社会建设在武汉潜移默化,渐入人心,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气候”,凝结升华着城市的“气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