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节,多乎哉?
□ 席默言

人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电影节太多,而是好的电影节、好的电影太少。

9月25日开幕的第二十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900万元计划开销最终减至30万元,差额之大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一种担心开始蔓延:本已“日渐消瘦”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经此“瘦身”,会不会成为一块“鸡肋”?心有所虑,以至开幕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现了媒体追问主办方能否请来大明星的“尴尬”一幕。

对比几天前国内某企业举办影视基地启动仪式时请来诸多国内国际明星撑场,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明星阵容稍显捉襟见肘。而随着渐起秋风而来的,还有青岛或将借力“金主”举办国际电影节的消息,这也让国内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们“心中一怔”——不知其中有没有几家开始为将来的前途命运担忧。

略数之下,目前国内举办的能叫出名、排上号的大型电影节已有个四五个了,如果不论规模举办便算,数量就更多了。开幕、展映、论坛、市场、颁奖,这些年,国内电影节大都按此路数出牌。尽管人们一再呼吁不同电影节要办出各自特色,但伴随数量增加的,还是一定程度上的同质化倾向。一次次,粉丝们心疼又热盼着风雨无阻的走穴偶像,媒体们纠结又不取舍着有用无用的业内论坛,商家们期待又迷茫着似有似无的合作机会……,明星多少、虚实多少、交易多少,不同人群衡量电影节的标尺不同,却都日渐明朗清晰。

笔者看来,其实关于电影节的评价虽是一个综合考量,但和电影节各自的定位又有着密切关系。戛纳电影节偏好艺术性,柏林电影节重于政治性,圣丹斯电影节专心致力于独立电影……,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电影节无不具有鲜明特色,而这方面国内电影节则逊色不少。细较之下,国内电影节似乎更加偏好“大而全”的模式,比明星数量、比影片数量、比签约数目……,你没有的我要有,你有的环节我更得有,仿佛这样才算“高端大气上档次”。殊不知,红黄橙绿青蓝紫,兑出了一锅不是滋味的“大杂烩”。

如何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处考验的是电影节的判断和定力。如同要求一个习惯穿裤子的人接受裙子审美一般,要求一个定位力推新人新作的电影节有一众明星大腕的追捧并不现实。对电影节本身来说,如果自身定位模糊,摇摆不定,有大腕时吹大腕,没大腕时才重视新人,文艺片多偏艺术,商业片多谈市场,虽也算权宜之策,但却略有圆滑之感——索性不如明确指向、准确定位来得痛快。再者,电影节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能否推出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乃至能成为经典的影片。换句话说,电影节定位靠的是影片,好作品才是它真正的“底子”。拼明星可拼一时,积“底子”传名百世。其他都是附加,当一位位优秀电影导演、演员一年年借此平台走进观众视野,走上全球荧屏,口碑随之而上,电影节还需尴尬红毯星光稀落吗?恐怕到时就是一众世界级明星竞相参会出镜了。

无论是打着“国际范”还是标榜“本土风”,国内电影节若想基业长青,还是要重视电影本身,找到并坚持合适定位,自身骨头硬起来才行。当然,相对成熟的电影节,除了必备的差异化特色外,还需具备3种能力,即慧眼识珠的能力、市场运作的能力和吸引大众关注的能力,历经长久坚守,至最终完成“骨”、“筋”、“皮”的多重修炼,脱颖而出。从这一点上看,国内电影人仍需反躬自省——如当下的中国电影一样,其实人们真正担心的并不是电影节太多,而是好的电影节、好的电影太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