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际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兴丝绸之路
推动新型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秘书长 孙壮志
日益发达的交通便利各方友好往来。图为行驶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至撒马尔市的高速列车。 新华社发

编者按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已逐渐成为有关国家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近期出访中亚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期间,“丝绸之路”一词被多次提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所以一条横贯东西的商路能够载入史册,是因为它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贸易通道,而且是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友好交往、使亚欧不同国家共享千年繁荣的和平之路、合作之路。而实现“丝绸之路”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把这种合作的理念与共赢的方式发扬光大

古代“丝绸之路”见证友好交往

“丝绸之路”大体上始于中国的秦汉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19世纪才完全中断,沿途的贸易往来活跃了2000多年。有史料证明,在公元前300年以前,中国的丝绸就已输出到古代印度,而后又为欧洲的宫廷所热捧。中国西汉时期的张骞历尽艰辛两次出使中亚,让中华文明和中亚、西亚文明有了亲密接触,“丝绸之路”进入一个繁盛的时期。当时的“丝绸之路”,东起西汉的都城长安,经河西走廊和新疆,而后经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

历史上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和非洲各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也是沿途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古代经济奇迹。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互通有无,各国不仅开展贸易,也共同保障、维护通道的安全。“丝绸之路”的畅通,为促进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古罗马、希腊、埃及、波斯等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越来越多,可供贸易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

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兴盛的时代,当时以丝织和印染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丝绸之路”上往来商旅不绝于道,其胜景为史学家由衷赞叹。不少中亚的商人、宗教人士在中国定居,撒马尔罕、布哈拉等中亚古城因为“丝绸之路”而富甲一方。进入明清时期,由于新航路的开辟,陆路贸易受到影响,但传统的商品交流一直没有断绝。到19世纪后半期,随着中国在列强的炮火中走向衰落和中亚被并入沙俄帝国,“丝绸之路”也难以为继。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是商旅之路,也促进了东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来自中国的印染技术、铸造工艺和造纸技术先后传到中亚和欧洲,宋代以后中国的陶瓷工艺也对中亚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样,通过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的葡萄、苜蓿、石榴等植物和良马等珍禽异兽也陆续进入中国。这条道路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佛教就是经中亚传入中国,同时还伴有今天让游人流连忘返的石窟艺术。唐代宫廷乐舞就有不少来自于中亚,其中康国的“胡旋舞”和石国的“胡腾舞”风靡首都长安,唐代诗人元稹曾经有诗句:“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印证了这种文化交融的成果。

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复兴的希望

前苏联时期,经西伯利亚建设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但这条线路距离过长,经济价值有限。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中亚国家的独立,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得到推动。由于中亚国家都是内陆国,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更是要经过两个国家的领土才能到达出海口,前苏联时期建设的基础设施都是朝向俄罗斯、东欧的,使中亚客观上处于半封闭的状态。独立后中亚国家寻求与中国、南亚、西亚国家开展合作,要实现交通“多元化”,改变受制于人的不利状况,为开展对外经济联系,提高自身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创造条件。重建“丝绸之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成为很多中亚国家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

这个阶段的新“丝绸之路”主要指开工建设的连接中国、中亚、西亚、欧洲的公路、铁路,要把中亚再度打造成为陆路交通枢纽。地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一些金融机构也积极投入,提出各种各样的交通计划。1992年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开通国际铁路联运,双方又签署协议,哈方可以利用中国的东部港口连云港出口货物,新亚欧大陆桥现出雏形。中国还与中亚邻国修建了多条公路,开放了多个陆路口岸。

由于中亚国家经济的恢复比较缓慢,基础设施陈旧,过境能力有限。上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发生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亚国家,加上周边安全形势恶化,中亚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很不顺畅,区域内的交通合作陷入困境。虽然中亚国家对中国抱的希望很大,但中国还不具备对外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双方的贸易结构不平衡以及商品质量的问题被放大。而西方国家更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对基础设施缺少投资的热情,欧洲的“运输走廊”计划带有防范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目的。这些原因造成了新“丝绸之路”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概念上和计划中,只是国际运输当中一个不被看好的选项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欧大陆上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开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取道中亚与中国建立更加便捷的交通联系。中亚国家本身也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吸引的外国投资逐渐增多。一些大型的交通设施项目开始落实,中亚国家的铁路、公路的改造和建设,为“丝绸之路”的升级创造了条件。

共建“经济带” 合作新模式

共建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先导和基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陆路贸易通道相比,“新丝绸之路”有更多的新内涵。首先是手段更加先进,上个世纪有了火车和汽车,今天又增加了航空、管道、电缆等;其次是线路上更加灵活,覆盖面更广,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南、北两条主要线路,现在则是四通八达,呈现一种网络状分布;再次是内容上更加丰富,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政策上的开放与互惠,都成为“新丝绸之路”合作中的应有之义。

因此,“丝绸之路”的复兴,已经有了更高的层次,也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一是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中亚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二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多边机制的建立与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中方的贷款很多用于改善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三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使各国意识到只有加强区域合作才能有效抵御风险,扩大了对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复兴“丝绸之路”,它的经济内涵既有交通、能源、金融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也有农业、中小企业以及市场中介服务方面的合作,还包括科技、环保、旅游、卫生、教育、救灾等领域的交流,可以吸纳区域外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广泛参与。

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交通领域,可以通过实施一些跨境运输合作项目,充分发挥现有的过境潜力;提高现有陆路口岸的工作效率,推动口岸设施的建设;消除现有公路运输网互联互通方面的障碍;发挥跨境铁路联运的优势,同时推动新的铁路项目建设,把中亚的铁路与外部更多地联系起来,促进中亚国家的经济共同发展。在能源领域,在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同时,加强对跨国管道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建立能源合资企业,不仅联合勘探、开采油气资源,而且在油气资源的加工、运输以及新能源技术方面开展合作;未来甚至可以建立能源共同体,在能源的生产、市场、运输等方面形成集约化,使各方充分受益。在金融领域,通过建立多边金融机构和融资平台,解决项目的融资问题;帮助各国规避国际上的金融风险,共同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带来的难题;为相互投资提供优惠条件,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而是一种复合的、共赢的、开放的合作与交流方式,促进各国充分发挥地缘上的优势,开辟一条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开展平等合作,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的背景之下,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提供一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与模式,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保证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安全,以经济合作带动政治、文化交流,同时又以稳定的国家关系促进经济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