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特色” 谋划“精深”
王 晋

烟台苹果、沁州黄小米、定西土豆、吐鲁番葡萄、中宁枸杞……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各地都有一批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美誉度,形成了产业链,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但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一些老品牌遇到了新问题。比如,品种老化退化、同质化产品或假冒产品争抢市场、增产不增收、品牌“走出去”乏力等。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年轻农民外出打工,“谁来种地”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要破解这些难题,还需在“特”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

科技手段保障“特”。不少地方多年来种植某种特色农产品,品种老化退化困扰着农民。但恰恰因长期种植,农民凭着经验种地,很难突破。这就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扶持,发挥农技专家的力量,把新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加强指导,力求保持“特色”,在口感、营养、丰产高产等方面有所突破。

龙头企业做大“特”。龙头企业有雄厚的资本、科技、人才等实力,产业带动力强。不少特色农产品采自田间地头,但附加值低。只有精深加工,才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让品牌更响、开拓市场。同时,绿色食品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虽然价高,但消费者愿意为绿色食品多付钱。龙头企业更有条件保障产品绿色无公害,把农产品做精做深。

创意创新确保“特”。特色农产品要闯出更大市场,更需要有点创意和创新。还记得陕西洛川的苹果上因有“福寿喜”等吉祥字而俏销,小小红枣可以深加工为枣片、枣粉、枣干、零嘴红枣、枣茶、枣饮料、红枣滋补酒等。有时,在包装、销售等方面加一点创意,就会让土特产变身为特色礼品,更受消费者欢迎。

整合资源突出“特”。一个品牌创出不易,但毁掉却非常简单。如今,农产品品牌确实多了,但小、散、乱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同质化严重、辨识度不高,甚至形成了内耗。有的特色农产品在主产县一个县就有十几个同类品牌,同样的产地、同样的品质、牌子却是五花八门,而且企业规模很小,有的就是作坊。这种品牌过于繁多的格局,不仅不利于消费者对品牌选择习惯的养成,而且还冲淡了特产的整体形象。还有的农产品遭受假冒伪劣的夹击,造成“李逵打不过李鬼”的怪现状,由于担心打假带来的负效应,有些知名特色农产品不敢打假,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特色农产品之所以畅销,源于其“特”。要在市场上保持优势,还需进一步做强特色、做强品牌、做强产业。除了主管部门加强规划、错位发展外,还要发挥各方力量,精深加工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这样才能让农产品有个好身价,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吸引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农民回归土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