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产电影“叫座”不“叫好”?
岩 泉

热火朝天的暑期档终于落下帷幕。根据9月9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官方微博发布的2013年暑期档电影总结,今年国内暑期档共有66部电影上映,其中16部票房过亿,总票房达58.2亿元,增长38%。然而,除了成绩,今年的暑期档市场也出现了部分国产影片“叫座”不“叫好”的“尴尬”情形,一路上扬的票房与一路下行的口碑形成鲜明对照。笔者认为,此轮票房成绩背后,“营销”功不可没。踏入互联时代的电影产业已经在营销环节上开始新的尝试,并开辟出新的提升空间。

营销手段的丰富,为电影市场扩容提供了可能。按照传统模式,一部电影营销主要包括宣传海报、户外广告、落地活动等几大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这种模式渐渐被网络营销,尤其是“微营销”所打破。目前国内上映的影片,无论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无论是小投入还是大制作,大都会设立起自己的微博或微信账号进行宣传。暑期档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小时代》,其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平台拥有31万粉丝,推送微博900余条,不但迅速吸引了注意力,也激发出潜在的消费力。

准确营销定位,带动了“粉丝经济”。市场上有一类电影被称做“粉丝电影”,即无论是明星的粉丝还是导演的粉丝,电影对于这些特定人群而言,有着非看不可的意义,因此即使制作水平参差不齐,也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通常情况下,“粉丝经济”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这也是一众依靠明星效应带动票房的影片出现在暑期档的主要原因。当下,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强调前期市场调研、受众定位和喜好分析,开始对“粉丝经济”进行充分挖掘。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走“粉丝经济”路线的电影开始时或能有较高的人气和收益,但如果忽视内容制作,只靠名气“吃老本”,最终也会被市场抛弃。

营销话题的设立,也会增加影片在市场的持久力。电影营销正从“口碑营销”进入更为细分的领域——话题营销。也就是说,人们消费电影已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更希望“参与到”,社交媒体则为这种参与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和更广阔的空间。全民审美是一种参与,全民审丑也是一种参与。从暑期档中那部被人们认作“负口碑”影片的票房中,人们已经可以感觉到话题营销的力量。当然,话题营销虽然有效,但电影的质量也要跟上。一味迎合市场而不主动加以引导,最终被动的将是电影自身。

国内电影市场正在步入“大营销”时代,它所释放的市场空间也将是巨大的。如果把当下市场的种种现象放在整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来看,就不会显得那样突兀难解了。面对方兴未艾的电影营销,如果还有什么建议的话,那便是离观众近些、更近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