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是一年月圆时
□ 陈连山

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为秋季之中,十五日又是八月正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名副其实。农历八月只有这一个节日,老百姓常常把它简称为“八月节”。古代文人把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和季秋,所以,有些好古之人会把中秋节写成“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夜晚的节日,同月亮有着莫大的关系。说中秋节,就要从月亮开始说起。

赏月

在上古时代,中国流行阴阳哲学。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分别代表宇宙间最基本的阴阳二气。因此,太阳和月亮在古代都是神圣的天体。在周代,天子率领大臣在秋分的晚上到西郊祭祀月亮,叫“夕月”。此后的历代王朝都举行夕月仪式,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两代祭祀月亮的祭坛。秋分是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点,在这个时间祭祀月亮,是为了保证新季节顺利到来。

皇帝祭月,百姓只能拜月。百姓关心的是月亮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在神话中,月亮能够让人长生不老。在汉代画像石中,蟾蜍和兔子一般都是站在石臼前,手持捣药杵为西王母制造不死药。随着神话的演变,美丽的嫦娥成为月神,住在月亮的广寒宫中,玉兔为她捣制不死药。无论神话怎样演变,月亮总是跟长生联系在一起。因此,百姓们拜祭月亮是为了祈求长生不老。例如,唐人吉中孚妻所作《杂曲歌辞·拜新月》云:“拜新月,拜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望月更长生。”

皇帝祭月和百姓早期的拜月活动虽然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但是,它们为盛唐时代中秋节的出现和未来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仰基础。

月亮不仅是神圣的,也是美丽的。欣赏美丽的月亮决定了盛唐时代中秋节的创立,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浪漫情怀和诗意追求。

新月弯弯如钩,满月丰腴皎洁,月亮总是得到我们的喜爱,赏月是十分惬意的事情。盛唐时代,人们喜欢丰腴之美,肥胖的杨贵妃成为标准美人。这样的审美趣味使得人们更加喜欢满月,而中秋时节寒暑均分,秋高气爽,月亮正圆,最适合赏月。所以,赏月活动逐渐都集中在农历八月十五了。唐代文人留下了大量的中秋赏月诗歌,仅《全唐诗》中就有111首之多,分别出自65位诗人。大诗人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十五的月亮像明镜一样悬挂在天空,月光洒落在水面上,如霜如雪,洁白无瑕。大地也一片明亮,能清楚地看到林中栖息的小鸟。此时的心绪早已飞向长安,只可惜天高路远,无法成行。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更是对月亮的颂歌:“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月亮的光辉洗净了环宇,似乎一下子就把人间变成了天堂。

中秋赏月不仅是文人,从皇帝到老百姓也如此。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杨贵妃在中秋之夜来到太液池边,临水赏月。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人人都在望月,可见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十分普及。

以赏月、拜月为主要民俗的中秋节于是诞生。

拜月

说到拜月习俗,现在的人们往往不知所云。其实,拜月习俗唐代就有,但是当时不是在农历八月十五。到了宋代,拜月习俗逐步都改在中秋节进行了。

明清时代民间拜月活动十分盛行,才促使这个节日成为当时和元夕(即春节)、冬至齐名的三大节之一。在明清时代的北京城,每逢八月十五,各家都会买来一张“月光禡”(又名“月光纸”、“月宫符”),上面画的是月宫和玉兔,代表月亮。在院子里摆上各种瓜果和月饼,对着刚刚升起的月亮祭拜。当时的拜月活动,一般只有女性参与。谚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月亮是太阴,而男人是阳性的。《红楼梦》第七十五回描写荣国府的拜月仪式,也是只有女性参与:“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老北京还流行给孩子买一个泥塑的兔儿爷,山东人叫它“兔子王”。简单的兔儿爷,就是一只捣药的兔子,高级一些的兔儿爷则是一个穿了武将戏装的兔子。据说,兔儿爷能解除瘟疫。在我看来,它就是从古代神话中捣制不死药的玉兔演变来的,因为它们的兔子外形和保证健康长寿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福建、广东一些地区则把拜月称为“请月姑”。《福建志书上杭县》记载:“中秋,儿女于月下设饼果,膜拜致词,号‘请月姑’。”参加者多是孩子。拜月完毕,大家高高兴兴地分吃果品与月饼。

团圆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秋的节日民俗事象不断丰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古代,人们在中秋期盼团圆、祭天、祈求丰收,寄托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今天,欢庆中秋佳节之时,人们更多地将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骨肉团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成为了中秋节的主题所在。

中秋节有一个别名,叫“团圆节”,月饼也叫“团圆饼”。大家都希望在中秋之夜能够团圆,共同赏月。我们中国人重视家庭,“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其他节日(春节除外)的思亲似乎没有中秋节思得那么厉害。原因有二。第一,秋季万物萧索肃杀,人容易陷入孤独,更容易思念亲人。第二,天空中那一轮圆月时时提醒着我们,这是个应该团圆的日子。

赏月的习俗通常都是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饮酒。月亮和人本来是两回事。赏月为什么会引发渴望团圆的感情呢?中国人历来强调师法自然,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人要效仿大自然。中秋月是圆的,人们自然联想到人也应该是团圆的。唐代诗人张祜《中秋月》诗云:“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他的弟弟,当时在远方。苏轼中秋聚会饮酒,借词作怀念弟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的圆满和苏轼、苏辙兄弟两地分居的不圆满构成鲜明对比,引发诗人对弟弟的强烈思念。无奈之下,他祝愿弟弟长命百岁,在千里之外能和自己一同赏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一轮明月,共同祈愿和平和谐和睦的美好前景,中秋佳节把海内外的炎黄子孙紧紧联系在一起。随着中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人们与中秋的感情更加亲近。重温中秋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今天的人们越来越喜爱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节日。

又到一年月圆时。这个中秋,吹来一道风正气清的文明之风,让今年的中秋不同寻常。抛开奢华与浮躁,让我们回归节俭清新,回归到节日本身,更多地亲近自然,体味团圆、温馨、和谐的节日之美。毕竟,物质与奢华,从来都不是节日的关键词。团圆与和谐,才是生命中的无价之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