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知识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普应成大气候
沈则瑾

很多人都记得小时候捧着《十万个为什么》读得津津有味的情景,那真的就像推开了一扇知识宝库的窗,让人对未来有了许多美好憧憬。最近推出的第六版,共有110余位两院院士出任编委会委员,数十位中国第一流的科学家担纲分卷主编和副主编,同时还有一大批科普作家参与,编写总人数达768位。在中国科协于上海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座谈会上,10位参与编辑撰写《十万个为什么》的院士、教授围绕“科学家与科普创作”与媒体开展互动,共话科普创作。

科普创作需要科学家们在各自熟悉的专业里融会贯通,再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述出来。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说,他在参加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后,意识到科学传播同样是科学家的责任。孩子们听了他的演讲,纷纷表示以后一定要参加空间探测、月球探测、火星探测,让他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激励。

但目前科普工作还存在很多难点,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说,按现行制度规定,众多国家项目不能拨出一部分用作科普,把这些项目非常前沿的新发现传播给大众。著名物理学家陈佳洱院士说,现在的评价体系注重量化指标,过度看重论文的数量,而不是看论文是否对时代发展有贡献,这样的导向使很多年轻的一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远离科普创作。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希望通过《十万个为什么》弘扬科学的文化层面,告诉孩子、学生和社会公众,科学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而这更加重要。一个苹果掉在头上,可以吃掉,也可以像牛顿那样去研究,这就是科学有趣的一面。科学的关键在怀疑。把科学精神传导给大众,这才是科普的方向。

著名医药学家陈凯先院士认为《十万个为什么》好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这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他批评现在很多设施豪华、费用高昂的科技馆不是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探索精神,而是把结果告诉他们,孩子们在里面可以玩得非常开心,但没有得到什么启发,只是玩了一个科学“玩具”而已。

科普关乎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关乎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光有科学家们的孜孜以求还远远不够。据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介绍,中国科协与科技部、财政部从去年起就在研究在国家科技计划中增加科普任务这一重大课题,今年年底有望破题。他希望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能像这些大师那样关注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共同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社会氛围,为真正建成创新型国家共同努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