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互联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手表会火吗
本报记者 郭文鹃

9月5日,三星发布了一款可与智能手机进行互联互通的智能手表“GalaxyGear”。就在同一天,大洋彼岸的高通公司也针锋相对推出一款能播放音乐、处理短信和电话的“Toq”智能手表。继谷歌眼镜后,手表类可穿戴设备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一时间风光无限。

2013被称作智能手表元年。在苹果、谷歌、三星、高通、微软几大巨头引领下,几乎所有重要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都开始了对智能手表的研发工作。另外今年以来上市的几款明星智能手表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众筹网站“kickstarter”推出的智能手表Pebble出货量达到9.3万只,预订量则高达27.5万。据咨询机构BI Intelligence预测,2018年全球智能手表销量可达9160万只,销售总额有望达到92亿美元。

可穿戴设备是一个泛化概念,除了眼镜、戒指、项圈、手表以外,还可能是衣服、鞋、领带等多种可能。

为什么是手表?

为何厂商集中在手表领域发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可穿戴产品来说,攻克用户长期形成的使用习惯是关键,手腕设备是饰品和手表的自然过渡,因此更容易被用户接受。据调查,全球佩戴手表的人数约占总人数55%。即便只有少数用户会转向购买智能手表,仍将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中关村测评人员龙飞向记者介绍,本月一起发布的“GalaxyGear”、“Toq”两款产品主要定位于智能手机的延伸。通过蓝牙与指定手机相连接后,用户可以通过手表实现打电话、发送语音短信、进行视频通话以及发送消息等功能。“同样是替代手机或者电脑的部分功能,感觉佩戴三星手表还是比谷歌眼镜更舒适。”龙飞说。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智能手表相比谷歌眼镜更符合大众穿戴习惯,但在一波扎堆上市后,仍然少有产品能够获得用户好评。不少试用之后的网友在论坛中“吐槽”产品很“鸡肋”,例如现在市面上的智能手表普遍存在的显示屏幕不够大、分辨率不够高、与许多智能产品不兼容、设计不时尚、没法储存、电池续航能力弱等多条“罪状”。另外,除了技术不成熟造成的种种“不给力”,业内人士指出,智能手表最需要解决的还是定位问题。试想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花上几百美元为自己的手机准备一个不怎么漂亮的配件?想要赢得市场,智能手表显然还需走得更远。

只能是手机配件吗?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产品看,大多数仅仅是协助实现智能手机或PC上的功能,当然也有一部分公司在做更多尝试。

预定于今年12月出货的Neptune Pine就是一款完全的智能手机替代品,而非附属设备。这款手表拥有1.2GHz高通骁龙双核处理器,320x240像素2.4英寸电容触控屏,安卓4.0操作系统,5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整个配置相当于一款中档安卓智能手机。昆天科微电子市场部副总裁洪炳坤认为,如果说第一代可穿戴设备是围绕着手机做开发,第二代产品将最终取代智能手机。果壳电子CEO顾晓斌作出相同的判断,“未来大家出行的最便利选择是携带一块和平板一样大小的智能手机,再加上一块小屏幕,承接有原先手机功能的智能手表。”

然而,也有不少专家对于“可穿戴手机”的定位表示不以为然。“由于屏幕大小的限制,智能手表很难替代手机游戏、阅读等功能,作为一个不成熟的替代品,不久后可能面临市场淘汰。”易观智库分析师王珺认为,利用可穿戴产品接近人体的特性来打造健康可穿戴产品,或许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传感技术检测出用户的体温、血压、心率等各种数据,可穿戴设备将读取到的信息上传,经过网络健康数据分析和处理再传达给个人,甚至指示用户更加健康地作息、饮食、运动,这都远比代替手机接电话、发短信来得有价值。”王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