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向山西灵丘捐赠衣物3万多件
爱心洒向大山深处
郎 冰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把捐助的衣物送到当地老人手中。
本报记者 郎 冰摄

前不久,记者跟随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来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捐助衣物。记者团的车子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城出发,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簸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携带着几十包捐助衣物来到大山深处的赵北乡白台村。

记者走进这座位于晋东北边缘的小山村时,只见在村里惟一的、不足百平方米的水泥场地上,数十名村民正排队翘首以待。

捐助刚刚开始,村民们就急切找寻着自己需要的衣物。“家里老人行动不便,弟弟又小,我得帮他们多找几件合适的。”暑假回村帮家里做农活儿的14岁男孩小郑精挑细选了不少衣服,表现出同龄人中少有的成熟懂事。半个多小时后,很多村民带着衣物满意而归。为了让那些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体也能共享扶助关爱,活动组织者随后又深入到当地贫困家庭。“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种棉裤,真感谢国家。”83岁的王桂香老人常年蜗居在阴暗的土坯房中,抚摸着崭新的羽绒棉裤,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舒心的微笑。

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神情,灵丘县红十字会副会长李翠兰有些动容:“我们深知当地村民的生活需求,最终选中这个村作为本次‘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活动的捐助点。我们一定会用好每一份爱心,把捐助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也希望‘地球站’能够常来我们这里。”

如今,城市中很多家庭都堆积着不少久置不用、弃之可惜的物品。有统计,按照北京市560万个家庭每家有500元闲置物品来计算,每年闲置物品的市场就达到28亿元。而在一些老少边穷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中,他们的基本生活仍急需救助。因此,今年4月22日,“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大力推动下,作为民政部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

“我们这一工程旨在推进循环经济、垃圾减量、物尽其用的环保理念。通过架设起城乡间的桥梁,改变以往突击式、难以为继的捐助形式,以社会企业的模式,为大家提供便捷的、可持续的、常态化的捐助渠道。”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刘国正说。

经过3个多月的运作,目前“地球站”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各类院校以及社区中广泛展开。通过常设的“地球站”点、热线电话通知志愿者上门服务等形式,收集大家的闲置物品,经过分类整理、修缮消毒等处理,一部分物品直接捐赠给弱势人群,另一部分则通过二手市场运作,将盈利扣除“地球站”运作成本后,再以购置贫困地区人群所需物品等形式进入捐赠流程,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地球站”项目现已制作安置了60多个收集箱,收集衣物5万余件,在大学义卖书籍1万多册。其中,已有3万多件衣物捐赠到山西灵丘贫困地区。“我们还将扶持有志于环保公益事业的志愿者和NGO组织,让他们在环保公益事业中创业,以点带面,逐渐在全国形成循环经济的网络链条。”刘国正对“地球站”项目的未来充满信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