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提升非公经济整体实力
陈 昆 张秀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快速增长,非公有制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改革开放的生力军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当前,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领域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并释放出新一轮改革红利,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契机。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从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强管理探索和自主创新、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更上层楼。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首先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制约着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各种所有制经济面临的共同课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退出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更多地进入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另一方面则要加大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制造业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及产业间联系加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生产性服务业将随着制造业规模的壮大、产业细分加强,成为构成制造业链条的重要环节。非公有制企业应紧紧跟随发展趋势,在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别要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服务业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服务业为本地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强管理探索和自主创新。这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开始陆续进入竞争性领域,并且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正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面对激烈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有必要在加强管理探索和自主创新上发力,从而使其竞争力由主要依靠机会驱动,转向依靠内生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值得注意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在自主创新中具有数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因此,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就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升产业附加值,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品牌意识,借鉴国际大型企业发展经验,培育和壮大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要注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去和国际研发机构联合协作,从而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

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还要大力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技能人才同产业结构高度相关。但眼下的实际情况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存在严重短缺,“技工荒”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十分普遍。企业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大量高校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工作。而且,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素质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不足,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人力资源支撑。因此,在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实力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人才培养,又要重视人才引进,把人才优势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第一优势”。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以此来营造出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处于新兴产业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则要特别重视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根据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的急需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

此外,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还必须重点解决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一些重点困难和障碍,一是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二是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部分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联合重组方式做大做强。三是推动其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特别是鼓励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四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指导。为非公经济加大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清理和修改不利于其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清理整合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支持更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在放开市场准入的同时,切实加强监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