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避全球风险 探寻中国答案
本报记者 牛 瑾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举办“全球风险:中国案例”论坛,与会嘉宾进行热烈讨论。
本报记者 李景录摄

“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是各国嘉宾相互交流的平台,在“全球风险:中国案例”互动式会议现场,一位国外参会代表正在用并不流畅的中文做着自我介绍,随后才用英文抛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怎样规避风险?中国目前最需要什么?这也成为论坛首日世界洞察“中国”的一个切入点

提到中国面临的最大风险,国际上有一种声音,就是中国经济放缓的风险。对此,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带来风险,但也是改革良机,大家不必过分焦虑。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发一些国家和机构的‘焦虑’,但他们忽略了其中有很多重要的积极因素。”王一鸣举例说,去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是很多年没有过的。

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在今年7、8月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暖信号。2013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5%,自7月以来,中国的数据出现积极变化。8月份出口同比增长7.2%,超出此前预期;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8月为51%,连续11个月位于荣枯点以上;此外发电量、工业增加值增速等均出现积极信号。

“经济放缓带来了改革良机。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将倒逼财政体制改革、影子银行问题可能倒逼金融体制改革、产能过剩问题倒逼投资体制改革。经济转型是中国必经之路。”王一鸣说,“为什么世界还要焦虑?主要是意识没有转型。”

同样面对中国最大风险的问题,在场的其他嘉宾有着不同的观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是治理的风险。“无论全球还是中国,都面临一些老问题新情况,像全球经济治理、气候变化等,存在相当多的风险,靠单个国家解决不了。而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政策是有所偏向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从中央到地方逐渐放大,但监管型政策却是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减弱。因此,建立监管体系刻不容缓。”

“从长远看,应该是巨大的环境风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说:“中国的空气怎么样,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喜欢讨论的问题。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之高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存在问题,就要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既然指出了风险所在,那么,如何规避风险也必然是下一个探讨的内容。

“刚刚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表明,我们已经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治理体系上。市场能做的,就放给市场去做;地方能够解决的,中央就交给地方去解决;社会可以处理的,政府就转给社会去处理。过去我们总是把经济体系改革放在前面,治理体系改革只是处于从属地位,现在我们首次在政府—市场—社会这样一个更加宏观的国家公共治理层面来考虑政府的职能转变,是大有可为的。”薛澜说。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最重要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中国未来可以对世界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张海滨认为。

中国目前最需要什么?这是本场互动式会议结束前,主持人抛给嘉宾的最后一个问题。加快改革、可持续发展、自信、公开健康有公信力的媒体、政府—市场—社会共同构成的有效治理体系,这分别是现场嘉宾分别给出的答案。他们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想法,也为全球如何规避风险提供了中国范例。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