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业发展的挑战与选择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本报记者 徐 胥

记者: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

宋洪远:俗话说,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目前国内种业发展关系到三个安全:农产品数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种业产业安全。要保证国家13亿人口的粮食供应、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升的饮食需求,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农业生产的源头,种业意义重大,发展任重道远。

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种业产业化,每年都有相关文件或措施出台。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并成立种子管理局,2012年出台《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这些都证明了国家对种业的重视程度之高,支持力度之大,也为种业的发展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记者:当前国内种业持续发展还面临哪些严峻挑战?

宋洪远: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行业整体研发能力薄弱,产业链条脱节。目前种业主要症结就是“育、繁、推”脱节。科研单位力量分散,大量重复性工作造成浪费,品种商品化程度低;而种企的科研能力较弱,动力不足。品种研发与商业化的育种、销售不能有效对接。

第二,行业管理有待规范,品种保护能力不足。在管理方面,目前的品种审定程序复杂,育种基地和种子出口的管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而监管上,政府的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套牌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仍有发生。

第三,外资进入问题日益突出,国内种业竞争力亟须提升。与国外先进的种业巨头比,国内企业“弱、多、小”特征明显,产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分工不明确,经营专业性不强,销售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生产的商品种子品质难以保证,品牌意识不够,经营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第四,体制政策因素影响种企发展。过去国内对种业不够重视,管理过于松散。2011年成立种子管理局后,情况有所改善,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责,制定合理政策,为种企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记者:种业做大做强任务艰巨,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宋洪远:第一,全面提升种企的研发创新能力,研发是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企业应该提高研发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加大自主品种的选育力度。政府也要考虑给予相关支持,整合现有的公共研发资源。

第二,加快提升种企竞争能力。要加速种业资源整合,加快提升企业制种能力,有条件的种企要敢于走出去。对于跨国种企,要坚持保护与开放并举的原则,开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国内种企,但也不能为了保护而停止开放。

第三,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梳理种子管理部门的职责,明确管理的目的、方法,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加大市场执法力度,防止制假售假现象。

第四,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已有的法律法规、现有政策实施方案等进行梳理,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不仅要有政策,还要让政策落到实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