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金融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党中央国务院近期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本质要求,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提出—
补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短板”

把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内涵

社会融资规模快速增长,特别是缺乏严格监管的“影子银行”业务过快增长,会抬升银行杠杆率,甚至带来一些“脱实向虚”倾向

目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在不断深化,需要从更宽阔的层面进行理解。实体经济是相对虚拟经济的一个概念,广义地说,它是指与社会再生产直接相关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称,既包括物质产品和生产,也包括与人的发展相关的精神产品生产与服务。从现实表现来看,凡是有利于夯实产业基础、扩大社会就业、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福祉的产业和企业,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服务业,都应纳入金融支持的范畴。

近年来,随着金融脱媒、监管政策和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和社会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在不断创新。2012年,社会融资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10年间增长近7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3%,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从结构看,银行贷款虽然保持适度增长,但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有所降低,由2002年的91.7%下降到53.1%。而委托贷款、企业债券等非银行融资迅猛增长,增速明显高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仅企业债券占社会融资的比重,就从2005年的3.8%提升到2012年的14.3%。而大型银行新增贷款在整个银行业贷款中的占比,则从2005年的41.9%下降到2012年的33.1%。

贷款占社会融资结构比重的下降以及大型银行在整个银行业贷款占比的下降,是金融脱媒的基本趋势,也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不能理解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弱化。

实际上,为了减轻贷款投放对资本补充的压力,规避贷款的行政管制,近年来银行通过理财融资和信托产品等手段创新,扩大表外业务规模,较好地满足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在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债券由银行持有,银行仍实际承担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银行始终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社会信用增长率与名义GDP增长率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2013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高达58.5%,即使按照修正后的社会融资余额统计,也大大高于同期名义GDP增速,反映出国内经济金融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信用杠杆率过高,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从西方若干次金融危机教训看,金融机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一味追求高杠杆率和高投资回报,就会引致很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全球性经济危机。因此,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和现实运行情况看,商业银行一定要恪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动摇,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构建差异化信贷服务体系

与欧美金融体系不同,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商业银行的主体功能是做好信贷服务

从当前实体经济运行反映的突出问题看,在宏观层面出现了实体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发达地区贷款增长放缓、金融风险累积放大、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增加的情况。在这样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下,衡量信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应坚持4点标准:一是信贷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力支持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二是融资过程是否便利,金融服务效率是高是低;三是融资价格是否适当,是否符合市场化原则和融资对象的承受能力;四是信贷是否风险可控,是否体现了商业可持续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阶段,需要商业银行加快调整信贷结构和客户结构,强化对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农业银行作为一家面向“三农”、覆盖城乡的全功能银行,应着力围绕“三农”、小微企业、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个人消费,构建和完善“四轮驱动”的信贷支持体系,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石。

股改上市以来,农行进一步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紧紧围绕“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积极探索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渠道和新办法,“三农”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到今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2万亿元,贷款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行平均水平。

下一步,农行要持续加大对县域“三农”的信贷投入,进一步扩大信贷投入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通过信贷服务连通农业经营大户、生产基地和终端消费农户,建立与农行客户定位和风险管理相适应的客户群体。

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对推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小微企业是农业银行的传统优势,近年来,在信贷倾斜、产品创新、减费让利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到今年6月末,农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7421亿元,贷款增速和增量连续4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

农行未来将把客户下沉作为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从准入门槛、评级分类、授权授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经营服务体系。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入挖掘小微企业生产、销售、融资等行为信息,解决传统服务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农行将抓住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加大对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支持力度,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对接,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满足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个人生产、消费信贷业务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投资和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个人生产经营以及住房、汽车、信用卡消费贷款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农行明确零售业务的战略基点地位,个贷业务发展比较迅速。截至今年6月末,个贷余额1.93万亿元,占贷款余额的27.8%,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生产、投资和消费方面的需求。当前,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对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农行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个贷服务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内容不再限于信用中介的功能,而是更加体现为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的品质和效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革和发展,传统企业加快向集团化、国际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对金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农业银行积极推进经营转型,加快实现从“资金中介”向“金融服务综合提供商”的转变,以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表现在努力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的融资需要。农行在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不断适应金融脱媒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动趋势,积极拓展业务功能,完善业务结构,通过金融市场、表外业务和理财业务等方式,增强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除了6.9万亿元贷款外,用于购买国债、地方债、企业债以及理财融资、同业融资近4万亿元,其用途大都与政府或企业扩大投资、推动实体经济相关,这实质上反映了银行以间接的方式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通过金融电子化创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及电子支付环境的改善,农行加快电子渠道建设,逐步建立起涵盖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电子化服务体系。从2007年到今年6月,电子渠道交易占比从34.7%提升到72.4%。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农行依托强大的科技、网络和产品优势,通过一卡(“惠农卡”)一网(“惠农通”),不断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同时还打造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模式。综合化是我国现阶段银行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大量的金融服务模式、渠道和产品创新都是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的。

农业银行坚持走综合化经营的战略选择,相继组建了农银系的投行、基金、保险、租赁公司,建立综合化的业务经营平台,为客户提供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跨境和跨市场金融服务。以农银保险为例,充分利用农行网点覆盖城乡的优势,较好地提供了涉农保险服务。未来农行将通过丰富金融服务的产品种类,从更大范围和更深领域增强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能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