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捡垃圾都比读书强?

事件回放 各地学校陆续开学,但考上本科的成都女孩玲玲却有些发愁。虽然其家庭能够供她读书,但玲玲的父亲认为“上大学无用”,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甚至称“捡垃圾都比读书强”。此事引发广泛争论,不少热心市民愿意资助玲玲读书,但也有人赞同“上学无用”。

“投入产出”不划算

玲玲父亲认为,4年大学至少花8万多元,打4年工至少可赚8万元,一来一回就是16万元,拿这些钱去开店做生意又能赚钱。而读完大学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每个月工资就两三千元,要好几年才能赚回学费投入。

从短期赚钱角度来看,玲玲父亲的这一逻辑似乎无懈可击。对于一个靠做小买卖谋生的人来说,赚来的每分钱都是辛苦钱,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是可以理解的,不值得公众大惊小怪或大加挞伐。当然,虽然“经济账单”显示上学不划算,但家长还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尽可能支持孩子完成学业。

(曲征 山东济南 中学教师)

读书并非“买卖”

表面上看,如今部分大学毕业生似乎与没读大学的人在找工作、收入等方面没多大区别,并且读大学不菲的花销也暂时回收无望。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读大学绝非“赔本买卖”,对国家、对个人都有重要意义。

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何来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我国如何与世界强国竞争?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的根本途径,并不简单地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上大学更重要在于接受人文熏陶,体会一种人生历练,开阔眼界,更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健全的人格,使人终身受益,只是那并不立竿见影罢了。

(王锡宏 四川乐山 公务员)

可独立完成学业

“捡垃圾比读书强”引发了一个现实的教育问题:父亲如何教育子女?在很多发达国家,父亲把孩子养到了18岁,就基本不再大包大揽孩子的生活。但按照我国传统,孩子考上大学且求学意愿强烈,父母如果有经济能力却不供其上大学,不仅对不起女儿,也有违为父之道。

笔者倒是建议,玲玲可以和父亲商量一下,不妨让自己通过助学贷款、获取优秀学生奖学金、勤工俭学等途径,更加自立地去完成大学学业。这样一来,不仅省去了金钱对比的烦恼,更能够让自己变得坚强,更好地面对今后的生活。

(玫昆仑 湖北咸宁 公务员)

反映社会期待

玲玲父亲和部分网友认为,上大学等于将血汗钱打了水漂,直白的话语道出的是一个关乎社会活力的大问题。“捡垃圾的每年都能赚两三万元,很多大学生出来都赚不到”之类的经验判断表明,一些人上大学后并没有改变个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名望。

教育是个人实现社会流动的阶梯,也是一个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支撑。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主要途径离不开其所受的教育和相关知识储备。透过此案例,不难看出社会希望教育更好地承担起阶层流动的功能,切实改变或提升生活质量。当然,这需要一个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保障机制。

(朱四倍 河南信阳 大学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