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路”厨房
本报记者 张 双 潘笑天
在T27次列车厨房,工作人员正在为旅客精心准备午餐。
本报记者 潘笑天摄

从北京到拉萨的T27次列车单程需42个小时,旅客至少要在列车上吃5顿饭。吃点啥成了旅客们关心的大事儿——

8月28日中午,记者循着饭菜的香气来到T27次列车餐厅,不到11点,刚刚吃完早饭的客运服务人员就已经在为乘客们准备午饭了。

在厨房的出餐口,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盒饭新鲜出炉,酱鸭腿、炒芹菜、炒菜椒、西红柿炒鸡蛋,颜色鲜亮,味道喷香。在驶向高原的列车上能吃上这么一顿,很多乘客都说,真是一个惊喜。

青藏铁路开通已经7年了,餐厅工作人员不断摸索,形成了适合高原环境食用的近20种特色小炒,口味清淡可以增进食欲,荤素搭配又能及时补充体力。由于高原煮饭炒菜都不容易熟,在列车驶向格拉段之前,餐厅会对肉、菜、饭进行预处理,确保乘客们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

八九平方米的厨房稍显拥挤,厨师们忙着炒菜、装盒。厨师长张学庆今年52岁,从京藏线一开通就跟车,“我们工作人员在车上吃的特别简单,中午一般是面条,晚上就吃点乱炖。”

厨师长告诉我们,出于安全和蔬菜保鲜的考虑,厨房里不能使用空调和氧气,厨师们在高原地段一直站着炒菜、颠勺、盛菜,非常消耗体力。“冬天厨房是列车上最冷的地方,玻璃上和地面上都会结冰,夏天又会热得像个闷炉。”

由于列车客运段的服务人员人手紧张,每个人都要承担多项工作。50岁的餐厅主任邵玉侠刚刚给客人点完菜,一转身又去端菜倒水了。厨师长曾在高原路段扛大米晕倒在厨房门口。第二列车长黄振旭是个80后的小伙子,他笑着说,“我最擅长的是洗碗!”

说话间,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披上厨师服,满面笑容地朝厨房走来。他叫王长元,今年55岁,是北京客运段的副段长,2006年7月京藏线开通时,他是第一任队长。

王长元说,跑京藏线的客运人员要过3关。一是环境关,从格尔木开始进入高原,1142公里的路程中有700多公里在海拔4000米以上;二是身体关,工作人员在自身缺氧不适的情况下,仍要为旅客服务,一天需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三是吃饭关,很多客运人员一到高原就吃不下饭,有人一趟走下来能瘦好几斤。从京藏线开通到现在,我们是踉踉跄跄走了六七年。

聊天中我们得知,这个班组每月进藏两次,一年要跑24趟高原,跟车7年的几位老同志却都没去过布达拉宫。列车长裴志忠说,“列车下午3:40到拉萨,第二天下午一点多返回。这期间,我们还要完成清理车厢卫生等很多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出去逛。”

这是一份艰苦的工作,却又仿佛超越了工作的意义本身。用王长元的话说,“京藏线队伍是最能吃苦、最能忍耐、最能团结和最能完成任务的队伍。青藏铁路是一米一米修成的,我们可能做不到最好,但只是想一趟车一趟车地做到尽心。”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