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 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3年8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
本报评论员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很多地方和部门都把开门听意见、查摆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进农家、访民情、听讲座、谈想法,将现场工作的办公桌搬到基层一线,边访谈、边学习、边调研,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去。相比之下,也有些领导干部或是持犹豫观望态度,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是听不到真意见、查不准真“病灶”,甚至苦于“找不出问题”。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为了“问症”于民,开出“药方”,实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果找不出真问题,开展活动就没有“底气”。有些领导干部听不到群众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表面上是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根子还在于领导干部的作风不深入、方法不对头,没有在接“地气”上下功夫。重视并解决“找不出问题”的问题,不妨多从接“地气”上找对策。

在接“地气”中转作风、听民意,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必须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学会同群众交流。一方面,心里装着群众,与群众同甘苦,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领导干部要带头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近群众,把群众的困难记在脑中,把群众的期盼作为努力的方向,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与群众心连心。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形象如何,是不是真的关心群众冷暖、为群众办实事,要看他会不会说百姓话,懂不懂得和群众交流。下基层的干部只有善于并乐于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听得懂的话,不打官腔、不讲空话,才能避免在群众面前陷入“冷场”的尴尬局面,通过自己多说贴心话,换来群众的心里话。其次,为让群众多讲话、讲真话,领导干部还要敢于甩开包袱、抛开面子,走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不搞假大虚空、不敷衍了事,听取意见坚持开门见山,以务实作风让群众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如此俯下身子接“地气”,才能脚踏实地增“底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