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吐鲁番火焰山下,室外40摄氏度高温,新疆农科院试验基地的温室大棚里,83岁的吴明珠站在一排排袋装甜瓜种子前,乐呵呵地介绍她的甜瓜“孩子”,“这是金龙,外观漂亮,质地松脆;这是皇后,果肉红色,亩产3吨左右;这是新红心脆,肉质蜜甜,适合新疆及西北地区露地栽培……”
人们说吴明珠是“西部瓜王”。她选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以及同行用其亲本所育品种的推广面积,早已覆盖新疆北疆及吐哈盆地主要商品瓜区的80%,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硕果累累的瓜棚下,是戈壁滩上一条走过57年的奋战之路。这条长路,见证了吴明珠从初入疆时人生地不熟,到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见证了吴明珠从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年轻姑娘,到今天华发已生的耄耋老人。一路走来,不变的是一颗播种甜蜜、无悔奉献的赤诚之心,一位维吾尔族乡亲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月亮姑娘“阿依木汗”。
追寻理想的快乐
回忆往昔,吴明珠总是淡淡地说:“这一生,就是一直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
老人一生怀抱怎样的理想呢?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教育世家。祖父是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参加黄花岗起义后,回到武汉兴办教育,希望能以教育救国。她的父亲、叔父也都是当地有名的教育家。吴明珠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上初中时,她在作文中写道:“长大要为人类作贡献。”父亲启发她:“你靠什么为人类作贡献?要作贡献,首先要学有所长;第二做事要脚踏实地。”
父亲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她的心里,时光荏苒,生根发芽。上大学后,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中郑重写道:“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3年,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她要求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地区。作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的她,却被选送到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但吴明珠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在涌动:应该到一线搞科研、作奉献。1955年,正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向中央要干部,经过几番软磨硬泡,吴明珠终于来到了新疆。到了乌鲁木齐,又是一番软磨硬泡,她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吐鲁番盆地鄯善县。不久,她的爱人杨其祐研究生毕业,也放弃了在校当助教的机会,来到鄯善县农机站工作。
追寻理想的快乐,总是伴随着荆棘羁绊和风沙磨砺。到新疆之前,南方姑娘吴明珠从没尝过羊肉的滋味。初到鄯善农家,老乡端上一盘香喷喷的手抓羊肉,吴明珠夹一块放嘴里,忍不住跑到门口吐了出来。不过,倔强的她擦干眼泪,回来接着吃。“现在,我觉得新疆的羊肉比什么都好吃。”
“火州”吐鲁番有一个中国最热的地方——火焰山,夏季的热浪,连来自“火炉”武汉的吴明珠也热得受不了。1958年夏天,她来到火焰山口峡谷地带的吐峪沟蹲点,这里晚上气温不低于40摄氏度。当时她正怀着孩子,只能一夜一夜在床上“翻煎饼”中慢慢适应。她还有个得意的“小发明”:当时照明用的蜡烛,往往在高温中倒伏。她试着把碗扣在一盆水里,再把蜡烛放在碗底上,“蜡烛居然从此腰杆挺直了!”
“到新疆,我们一直潜心培育甜瓜新品种,就是为了让农民增收致富。”朴实的话语道出吴明珠内心追求。育种是一项艰苦的连续性工作。从1958年起,吴明珠经年累月,顶着风沙烈日,奔走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艰辛的汗水,浇开了沙漠里的甜瓜花,她和同事们的科研成果,一个接着一个地涌现出来。
几十年了,吴明珠心中始终只有瓜,把个人的一切看得很淡。“孩子从小由母亲和嫂子抚养长大,他们一直管舅母叫妈妈……”每每谈到这些事,吴明珠总会流露出一丝遗憾。最让她伤心的是,1986年4月,她深爱的丈夫杨其祐胃癌再次发作,离开了人世。悲痛万分的吴明珠手拉着手地对临终前的丈夫说:“都怪我,老下乡,没能照顾好你……”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吴明珠不后悔。“我是一个很单纯的人,认准的事会坚持到底,事业没做完,我不会停下来。人有追求就会活得开心!”话音刚落,朴实灿烂的笑容又涌现在她的脸庞。
实现创新的底气
科技创新是在充满奥秘的迷宫中摸索,没有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不敢置疑现有理论,不能开拓新的方向,就不可能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创新自信是科技创新的最强底气、力量源泉。
科学育种的第一步应该普查种群。怀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对科学育种的创新自信,吴明珠开始普查哈密瓜种群,为它建立基本档案。哈密瓜是甜瓜的一种,吐鲁番是著名的瓜果之乡,但长期以来,这里的哈密瓜处于一种小农经济的自然生长状态。要在广袤的甜瓜产区搜集到理想的品种,犹如大海捞针。
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就默默立下了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念,带上一壶水、一块馕,面对茫茫戈壁,头顶风沙烈日,一块地一块地普查,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跑。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整整用了3年时间,她走遍了300多个生产队,将全地区的甜瓜资源分类整理成44个品种。从此,吐鲁番的甜瓜有了基本档案。
“这是一个物种宝库,一定可以选育出优质新种!”事实证明,这个自信是可靠的。吴明珠从收集的优良材料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阿拉伯克扎尔德等品种,特别是红心脆,远销香港30年不衰。这些品种,后来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为新疆甜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明珠也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奠基者。
对经验的质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哈密瓜在新疆有1000多年栽种历史,民间代代相传的种植技术,究竟是不是最优方案?吴明珠科学育种研究的第二步是科学育瓜,保证哈密瓜增产增收,及时开发新品种。在这个阶段,她遇到了这个命题。
吴明珠开始在农民中推广科学栽瓜技术。然而,人们习惯了民间栽培方法,有些信不过她。在鄯善县城郊大队有名的种瓜把式摩沙大爹的帮助下,吴明珠在他的瓜地对面开出三亩荒地,和大爹打起科技“擂台”。大爹用传统方法栽种瓜苗,她用大学里学的理论知识管理瓜田。秋天到了,她的瓜地被踩出一条小径,大爹面对一拨拨参观的乡民,不停地夸吴明珠种的瓜好吃,产量多,一个劲地嚷:“还是科学种瓜亚克西!”从此,乡亲们对她这个穿学生装的女技术员刮目相看了。
渐渐地,吴明珠有了实验室,有了实验田,有了科研队伍。吴明珠一边指导农民种瓜,一边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吐鲁番盆地厚皮甜瓜品种资源及其利用》、《新疆厚皮甜瓜开花习性与人工授粉技术研究》、《大洲一号西瓜亲本选配及其育种方法》、《新疆厚皮红心脆品种的利用与改本》等20多篇学术论文。
吴明珠说,“园艺工作者是在孕育生命”。她开创的甜瓜育种事业,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物种资源,研制出甜瓜优质品种,促进了哈密瓜优种优质大面积种植,哈密瓜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
终生难忘的乡情
吴明珠常说,她忘不了新疆农民给予她的关心和热爱,边疆地区浓浓的乡情滋润着她,鼓舞着她,她要报答,要用一生辛勤的工作,回报终生难忘的乡情。
一件件往事,吴明珠铭记终生:1957年春天,她和村里的维吾尔族瓜农到距县城30多公里的沙山下搞育种试验。一天下午,她正检查瓜情,县委通讯员骑马来叫她去县里开会,来不及告诉大家,她跳上马就进城了。第二天中午,她开完会回来,一进瓜棚,小伙子们看到她都欢叫着跳起舞来。他们说:“你昨晚没回来,大伙儿急坏了,点着火把找了半夜,怕你被狼吃了,正要到县里去报告哩!”吴明珠感动得一边跳舞,一边流泪。
1972年春天,她到吐鲁番红旗公社蹲点,甜瓜育种中断了好几年,她心里着急,便把试验种子都种了下去。当瓜苗长到4至5片真叶时,一天中午狂风大作,伸手不见五指。大队回族支书沙伦来了,“这风不会长,你安心待着!”说完走了。风越刮越猛。“看来10多年的心血全完了”,吴明珠欲哭无泪。黄昏时门外滚进来一个人,浑身是土,原来是农民试验小组的组长。他说,“沙伦支书叫你放心睡觉,20亩的瓜苗子,全部用湿沙埋好了”。吴明珠忙问:“沙伦书记呢?”组长回答:“他坐在瓜沟里累得回不来了。”
“50多年来,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吴明珠说:“我和维吾尔族群众关系很好。一到鄯善,我便住进维吾尔族兄弟家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学会了割麦子、锄棉花、赶毛驴车、修马拉条播机,什么农活都会干。”
“为了方便工作,我学会了维语。维吾尔族老乡很喜欢我,给我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就是‘月亮姑娘’的意思,夸我有金子一般的心肠。我用科学方法教他们种瓜,他们学得非常认真。无论我要在哪块地上搞试验,乡亲们都支持我。当时哪有什么科研经费呀,用的是老乡的地,老乡的种子,老乡的肥料,全靠老乡支持啊!”
“我帮助维吾尔族乡亲用科学方法种瓜,还培养了许多维吾尔族农技干部。维吾尔族干部克来木以前只会种葡萄,不会种瓜。上世纪70年代初,跟着我一起搞试验地,种了6年瓜。开始他听不懂汉语,我就用维语教他。克来木后来成为了吐鲁番市农技站的农艺师,到处讲技术课。”
在吐鲁番的实验基地温室大棚,面对一排排袋装甜瓜西瓜种子,吴明珠说,“奉献”这两个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援疆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和精神。这个价值观她会永远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