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建起了这个示范区,家里每年多收入好几万元!”在河北三河市李旗庄镇设施农业示范区麦当劳生菜基地的日光温室里,满头银发的杨德金正在收割生菜。他告诉记者,产业园区成立后,许多农民把部分耕地拿出来流转,每年按照亩产800斤小麦的市场价格领取租金,富余劳动力则进入示范区当上了产业工人,多数人家住进了村里集中联建的标准住房。
近年来,河北廊坊市立足“小城市、大农村”市情,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以工业化创造供给需求、以城镇化强化载体功能、以产业化促进群众增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实力、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12年,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93.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6.6亿元,两项指标5年间分别增长103%和221%,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0447元,5年间增加了4848元。
工业化创造供给需求。据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介绍,廊坊地处京津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与京津配套的工业经济,具备优越条件,在各级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全市半数以上农村发展了工业企业,近百万农民通过身份转换进入工业生产。固安县林城村工委主任张海桥告诉记者,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定位,他们在临京九铁路的废弃地上建起了占地480亩的林城滤清器工业园,投资1000万元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现已涌现出神宝滤业、惠明滤业、德尔曼滤业等一大批投资超过2000万元的滤清器企业。目前,入区企业达到200余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滤清器产业链条。全村大多数村民从事滤芯生产经营,年销售额达6亿元;500余人从田间走向车间,由农民变身为工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产业发展了,806户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城镇化增强载体功能。为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廊坊实施“中心城市扩容、南北两翼并驱”的空间发展策略,优化提升“一体两翼”城镇空间布局。具体措施是,中部以建设区域中心为目标,提升资源要素综合承载能力;北部以承接首都功能转移、产业外溢为重点,统筹规划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建设,努力建设成为“首都经济圈特色化服务中心、京唐区域产业服务中心、廊坊市域副中心”;南部以完善区域交通平台为支撑,拉开城镇体系骨架,做大城镇规模,打造对接天津产业发展的前沿区、京津冀区域重要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2012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比2007年提高5.7个百分点。
通过城镇化带动,当地城镇的载体功能凸显,其中三河市燕郊镇、固安县牛坨镇等很快成了县域经济的中心城镇,有的经济总量甚至超过了县城所在地城镇。以三河市燕郊镇为例,通过产城互动的协调发展,该镇地界上诞生了燕郊开发区,不仅建成面积5年间增长近两倍,同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子、医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休闲养生等产业门类,2012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66亿元,财政收入51.34亿元,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左右,并创造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
产业化促进群众增收。廊坊按照城郊都市型、生态集约型定位,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个有力平台,吸引北京物美控股集团等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1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39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61%提升到66%。产业化不但带动了粮油、果蔬、奶牛、生猪、禽蛋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还带动了运输、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吸引了大批农民工就业,为农民在新一轮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提供了新的支柱产业。
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幸福乡村”的建设需求。全市高标准建起531个省级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750个,极大地提升了农村群众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