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落后产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必须要将“淘汰”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当前和长远利益兼顾好了,淘汰落后产能才能真正得到企业的支持,相关工作才能减少阻力、稳妥推进,我国经济才能在结构调整中甩掉“包袱”迈上更高台阶。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淘汰”与“发展”要有机结合。
工信部最近公布了今年第一批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分地区、行业和生产线,十分具体,值得肯定。化解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就要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对一批落后产能、无效产能“动手术”,让那些处于过剩恶性循环中的行业和企业在“刮骨疗毒”中重生。
种种迹象表明,产能过剩的确到了必须痛下决心治理的地步。钢铁行业的情况广为人知,年初的时候就有人测算说1吨钢的利润不及1公斤猪肉,产能过剩令钢铁企业的日子难熬。但半年多过去了,一些地方保护钢铁无效产能、继续新增产能的情况仍在发生,甚至有相当多“高炉”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耸立起来。钢铁只是产能过剩的“冰山一角”,水泥、电解铝、船舶、平板玻璃等行业的情况同样严重。产能过剩对企业经营形成巨大压力。有统计表明,截至今年5月底,中钢协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中,有近40家亏损,亏损面达44%,户均亏损2.58亿元;铝冶炼行业亏损3.5亿元,众多企业亏损严重。如果现在不采取更严厉措施,在淘汰落后产能上有所作为,将来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
但淘汰落后产能远非“淘汰”这么简单。很多产能与就业、银行贷款、地方短期利益等紧密相连,砍掉这部分产能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来说,意味着大量投资打了“水漂”,意味着伤筋动骨,有的甚至还意味着需花大气力处理好后续的职工安置问题。现在不少地方、企业之所以在淘汰产能上不积极,主要症结就在于此。
淘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必须要将“淘汰”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淘汰落后产能要真正落实到位,把落后设备彻底地拆掉,使其不再具备恢复生产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对弄虚作假的地方和企业,发现一起严格处罚一起,并按相关规定追究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已经形成的产能与适应市场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产能区分开来,真正做到淘汰落后、鼓励先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要把发展置于突出位置。对于所涉及淘汰产能企业,不是简单关停了之,而要在做数量“减法”的同时做质量“加法”,通过对退出企业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要推动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度,完善援助机制,指导做好职工安置,引导金融资源更多流向相关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尽量减轻退出企业的“阵痛”。
很显然,只有把“淘汰”与“发展”结合好了,把当前和长远利益兼顾好了,淘汰落后产能才能真正得到企业的支持,相关工作才能减少阻力、稳妥推进,我国经济才能在结构调整中甩掉“包袱”迈上更高台阶。
(本文执笔: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