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静观其变 谋定而动
张 伟

虽然上半年经济增速放缓,但长期观察中国经济的人士普遍认为,今年将不会再有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

面对经济波动,人们发现,本届政府更加沉着冷静、政策出手更加小心谨慎。这些变化,无疑稳定了市场预期,提升了上半年经济增长的含金量。若无意外,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将保持总体稳定,“静观其变,谋定而后动”特征明显。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宏观政策选择“静观其变,谋定而动”,属务实明智之举。从国内看,当前GDP、CPI、居民收入、就业等主要指标,均保持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表明经济增速仍处于合理区间。特别是结构调整进展加快、亮点增多,为下半年经济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际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何时退出尚未确定,欧洲经济形势仍不明朗,日本经济刺激政策的副作用或将显现,新兴市场国家能否遏制经济减速、地缘政治将带来何种冲击都需冷静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调控理应多一份冷静。

强调“静观其变、谋定而动”也提醒人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速放缓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不能一看到增速变化就急于出手,从而过度干预市场,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实际上,在短期内把经济增速推高的手段是很多的,但中央政府之所以下决心不靠搞短期刺激,不靠大规模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增长,一方面是清醒认识到只要增速仍处于政府主动调控范围内,就应静下心、沉住气,承受速度换挡带来的压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适当放慢速度,换来经济结构改善和增长方式转变。这些年,各方都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让市场主体形成稳定预期。若频繁出台短期刺激政策,或政策来回摆动,容易导致市场信号错乱,既不利稳增长,更不利调结构。

当然,宏观调控要做到“静观其变”,并不意味着政府从此当起“甩手掌柜”。经济发展目标从来不是等着、坐着、看着就能实现的。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更需底线思维,提前作出预案,做好应对可能出现意外的准备。重中之重,就是坚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和协调性,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更好把握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

其一,调控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避免政府过多干预微观经营主体活动。上半年出台的多项调控措施,包括盘活货币和财政存量、要求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等,都明确传递出政府一改宏观调控“微观化”做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运用市场机制熨平经济波动,发挥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其二,如果形势确需政府出手,也应力避“头痛医头”的短期刺激行为,深挖内需、着眼未来,寻找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举措。上半年,政府出台的诸多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包括扩大“营改增”试点、减免小微企业税负、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和环保产业发展等,都并非容易导致投资扩张、信贷泛滥、通货膨胀等恶果的“赋权式”政策,而是以减免税收、增加社会保障、改善生态环境等为特点的“放权式”政策。相对于前者,后一类政策更有利于市场基础性建设,能够对经济长期发展产生持续正能量。

可以预见,未来“谋定而动”的“动”,将更多表现为深化改革的有力举措。因为从根本上说,今后无论是稳增长还是调结构,都要更多依靠改革。今年以来,从国务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简政放权、减少审批开始,金融、财税、价格、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已推行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均具深远意义。随着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深化,改革红利必将持续释放,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加快走出结构调整的阵痛期,迎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