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社区科普 助力“人”的现代化
——苏南地区社区科普工作调研行
本报记者 佘惠敏
江苏常熟市蒋巷村的科普馆吸引了许多放暑假的青少年前来参观并动手拼装电路模型。
上图为常熟市沙家浜镇红石社区的小朋友在社区文化中心借阅图书。
常熟市北门大街社区居民在社区接受免费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佘惠敏摄)

编者按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2013年预期达到53.37%,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刷新。有预测认为,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意味着将有近10亿人口生活在城镇。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需要人的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在这方面,社区科普任重而道远。深入社会细胞的社区科普,如何才能提高人们融入城镇的适应能力、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全面发展的需要?为解答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深入社区科普做得较好的苏南地区,采访了10多个城镇和农村社区。

农民如何变市民

用科技指导生产,将科普融入生活,已经成为不少乡村农民转化为城镇市民的重要助力

中国科协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表明,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其中城镇社区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4.86%。从这两个数字的对比可以推断出,农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就是我们采访中的一个例外。我们到这里采访时发现,村里有专门的科普馆和专职的科普教师,还有不少城里的小朋友正在村里接受暑期科普教育。

“我第一次来这个科普馆,我喜欢这个活动,自己动手做报警器太好玩了!”刚刚在蒋巷村开始为期一周夏令营活动的常熟市元和小学9岁学生毛煜文兴奋地告诉记者。

“蒋巷村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蒋巷村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初级现代化,正是把科学和科技贯彻到生产生活中去的结果。”蒋巷村委书记常德盛表示,“农村人也要过上城里人的日子,要有公寓有洋房,有公园、有博物馆、有养老院,要让城里人羡慕、本村人舒服、外国人信服。蒋巷村过去很穷,很多人住草房,我就在草房住过36年。但现在,我们蒋巷村也变成和城里一样的社区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蒋巷村已经实现了村民的就地转化,16个大户承包了村里的千亩粮田,其余大部分村民都在村里的生态种养园等处从事旅游服务业,或在村办企业务工。村民们都住在由186幢别墅和150套老年公寓组成的村民住宅小区里,生活习惯、卫生条件等都已经和城里人没有什么分别了。

用科技指导生产,将科普融入生活,已经成为不少乡村农民转化为城镇市民的重要助力。在距离蒋巷村不远的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从2003年到2011年,8年间,过去4个老村的684户农民逐渐合并住到新的社区里,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的各种科普活动,村民们逐渐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并懂得了很多健康常识和防灾减灾知识。

“社区服务中心有保健医生,我现在每个月量一次血压,免费的。”58岁的社区居民计建明已经搬来10年了,经常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看戏剧团队的科普表演,“知道了很多安全生产、食品卫生方面的常识,比如灭火器要去上风口打开,我就是在这里知道的。”

“原来住村里,现在住社区里,生活习惯彻底改变了。以前老家出门是泥路,房子是旧的,现在出门是水泥路,房子是新的。以前村里经常有人随地小便,现在社区里没有了。社区里的苍蝇、蚊子少,卫生条件好。治安也是现在好,有联防队,路口有监控摄像。”计建明潇洒地做了一个跟过去“拜拜”的手势,明确表示,“我喜欢现在的生活。”

社区科普啥内容

社区科普,要普及群众关心的内容,还要注意区分不同人群,“投其所好”

2012年中国科协城市社区居民科普需求及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从不参加科普活动”的人占71.0%,而“每月参加1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占17.4%,“每月参加2次至3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占9.1%,“每月参加4次以上社区科普活动”的仅占2.5%。

可见,社区科普的居民参与率不高,大大影响了社区科普的效果。那么,社区科普普及些什么才能吸引更多居民的参与呢?从本次调研采访的情况看,社区科普要普及群众关心的内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市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科普教育的重点。要让群众成为科普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创建者。”常熟市虞山镇枫泾社区党委书记陆仁华说,枫泾社区的科普工作注重市民需求,取得了良好效果。“如非典来临,我们办专家讲座,普及非典防控知识。日本核泄漏,很多人相信谣传去抢购食盐,我们请专家来做科普教育,保持了市民思想的稳定。”

不仅如此,枫泾社区的科普教育还注意区分不同人群,投其所好,他们组织的爱鸟周、消防夏令营、天文兴趣组等活动,吸引到不少社区青少年。陆仁华说,“教育一个学生,就能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在对10余个社区的数十位居民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中老年社区居民更关注养生保健、食品安全方面科普知识,而青少年群体则对前沿科技、天文地理有浓厚兴趣。防灾减灾等安全常识教育,则受到了所有年龄段社区居民的欢迎。

常熟市蒋巷村居民杨补园今年19岁,已经是东南大学测控专业的大学生,他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社区的青少年科普馆建成后,他每年寒暑假都来玩,这不仅对他学物理有好处,还直接影响到他读大学时的专业选择。“我在这里玩过电路拼装,学过防震常识,还听过宇宙飞船等前沿科技讲座,我的专业就是和这些相关的。家长们也很高兴能有这样的地方教育孩子。”

68岁的无锡市美湖社区居民黄燕秋也表示,很乐意参加社区组织的科普活动。“我参加过逃生演练、生活防护等科普活动。火灾怎么逃生,电梯故障被关了怎么办,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都知道了。社区能组织这些实用的活动,我们都愿意参加。”

钱不够花怎么办

经费来源需多元投入,科普资源要交流共享

社区科普是一项需要资金投入的工作。

2012年全国城镇社区科普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科普经费第一来源(即占经费比重最大)是财政拨款的社区,占所调查社区数量的49.2%;第一来源是来自上级科协支持的社区,占23.0%。另外的科普经费来源还有其他部门支持、社会赞助等。尽管各种渠道的比例并不均衡,但多元投入的发展趋势已明显可见。

在本次调研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科普活动做得好的社区,已经尝试着把通过多元渠道获得的资金集中用于某些效果较好的科普项目之中。

“我们社区一年能获得科普经费5万多元,我们在社区里建立的科普长廊一年就要花10万元。”常熟市北门大街社区居委会主任苏咏梅说,社区通过将卫生保健、防灾减灾等各种活动经费与科普经费绑起来使用,不仅建立了包括科普文化廊、文化亭、文化墙在内的千米科普文化街,打造了10分钟科普文化圈,还成立了科普图书馆和新市民俱乐部,让社区的1000多名外来打工者构成的新居民能和老居民一样,享受到各种健康科普服务的同等待遇。

一些企业也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并在这样的科普活动中发展壮大。

无锡市“比特实验室”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产品。通过与无锡市的各个中小学合作,将普通教室改造成可自己制作创新电子产品的开放型创新实验室,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的产品已经走向了全国许多城市,甚至将“比特实验室”开到美国。公司总经理曹伟勋博士说,“科普是一个前景无限的新兴产业,我们将与这个产业共同成长。希望比特实验室能为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一份力量。”

加大科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力度,也是节省科普投入、扩大科普成效的一个有效手段。

在无锡市美湖社区,我们看到社区的科普活动室里有各种用途的科普设备。社区党委书记蔡旭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这里的科普设备可以定期与其他科普机构交流使用、更换,以解决居民需求和经费之间的矛盾。”

我们在无锡市民防科普教育体验馆中看到,这个面积达7100平方米的体验馆,综合运用了幻影成像、立体投影、环幕影院、震动平台等各种先进技术,采用互动体验形式,向参观者进行防空防灾知识的科普,已经成为周边社区进行科普活动的重要基地。“我们的场地原来是一个地下商场,加上与消防部门、地震部门等各种相关部门合作,大大节省了改造费用。”无锡市民防局局长王建军说,“这么大的场馆,这么多先进设备,最后只花了2000余万元就改建完成了。”

人手不够哪里寻

除了社区管理人员,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是解决社区科普人员短缺问题的一大途径

社区科普是最基层的科普,面临着科普人员短缺和专业化程度不足的问题。2012年全国城镇社区科普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万人中社区科普人员约为23人,其中专职社区科普人员为每万人中3人至4人。有65.8%的县(市、区)科协认为,基层科普组织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部分社区的科普工作需要由社区管理人员负责。在前文提过的沙家浜镇红石村社区,记者采访时就发现,社区书记杨元生同时也是社区科普站的组长。杨元生表示,社区经常请市里的老师来讲课,以弥补社区科普人员的不足。“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科普。社区建了老年大学分校,从苏州请专家来讲保健养生、水产养殖、食品安全等,很受居民欢迎。现在,居民们生活好了,也重视科学育儿,我们想请人来讲0到3岁的科学育儿常识,发现这样的专业早教老师还比较缺乏。”

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也是解决社区科普人员短缺问题的一大途径。在江阴市新桥镇绿园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叶永毅表示,社区十分重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小区中建立的睦邻点都由居民自行设计,由志愿者担任负责人。“我们把社区里的退休教师、医生等都发动起来,把他们组织进志愿者队伍中,让他们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种科普服务活动。社区的所有科普活动都有志愿者参与,人气特别旺,一说有活动,居民都来了。”

各级科协也为社区科普活动给予了各种指导和人力物力配套。常熟市科协主席卜鸿昌说,“常熟籍两院院士比较多,有25位,现在还有10位健在,我们依托这个资源做过院士科普活动,很受居民欢迎。下一步,我们打算在每个社区建立科普大学,鼓励居民参与,采用积分制,居民在科普大学毕业后,积分满一定数目,就可以参加我们组织的科普游,还可以被吸纳进我们的科普志愿者队伍。我们还将每隔半年或者一个季度就定期表彰社区科普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让更多人参与到社区科普工作中来。”

2012年,中国科协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联合财政部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个地级市和153个县(市、区)设立“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专项,省会及副省级城市“科普示范社区(村)”1789个,地级市“科普示范社区(村)”10897个,县(市、区)“科普示范社区(村)”57184个,社区科普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我们的经验来自基层,政策源自基层。”中国科协科普部基层处处长张守慎说,“下一步,我们将为这些获奖的社区干部开办培训班,加强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希望他们能把社区科普工作越做越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