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货币信贷增速回升 释放经济企稳信号
本报记者 王信川

央行8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6999亿元,同比多增1598亿元;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24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5个和0.6个百分点。

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回升,显示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持续加大。但信贷投向以及社会融资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这也意味着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还需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大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央行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0.1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8万亿元。但截至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0%,远远高于上半年的经济增速。这表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自6月20日起,央行曾连续5周暂停了公开市场操作,主要让市场自身调节流动性状况。随着银行业机构加强了流动性管理,逐步矫正通过同业业务进行“以钱炒钱”的做法,更多资金流向了实体经济。因此,7月份在社会融资规模为8088亿元的情况下,新增贷款占比大幅提高,达到了6999亿元。

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历史同期较高水平。这一是因为,近期有关部门提出了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环保等领域的稳增长措施,对信贷需求有一定提振作用;二是6月份受市场资金紧张、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的限制,贷款投放不多,部分贷款推迟到了7月份发放。

数据还显示,7月份对公中长期贷款增加2431亿元,较上月多增490亿元。对公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与7月份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措施实施、部分项目开工有关,其占总新增贷款的比例也从上月的23%提升到35%,传递了实体经济企稳的信号。

从7月份的金融统计数据看,其中仍存3个隐忧。一是截至7月末,M2和M1分别同比增长14.5%和9.7%,分别较上月提高0.5和0.7个百分点。二是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8088亿元,但非信贷融资规模仅为1000多亿元,直接融资占比大幅下降。三是继续受前期住房成交量大幅上升的拉动,7月份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了1951亿元,仍保持高水平。信贷资金大规模流入房地产领域,不仅带来了产能过剩、金融风险集聚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

当前,国内金融形势复杂严峻,“盘活存量”仍是货币调控的重中之重。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对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还需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针对性、有效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