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商街: 放下身段学生活
岩 泉

我国不乏商业街区,北京王府井,成都春熙路,武汉汉正街……随便一数就有一大串。同单纯的购物街相比,既实惠又有品位的文化商业街区更受青睐。然而,伴随着各地文化商街的涌现,同质化、定位不清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对此,笔者认为,发展文化商业街需要“古”、“新”结合,尤其需要在“新”上下功夫。

一般而言,“古”字承载的多是文化内涵,不少街区对此已理解得较为深刻。以北京的前门商业街为例,从建筑设计到商铺招牌,无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就连“买卖人”的声声叫卖都力求原汁原味。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前门发展商业所具有的最大优势。但最近也有报道称,前门商业街客流较少,部分商铺空置。从中我们不难嗅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仅靠文化,难以为商业街引来游客熙熙攘攘,更换不来消费者慷慨解囊。

商业街要想获得长远发展,还得从“新”做起。这里的“新”必须是创新,是营造新的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氛围。除了旅游人群外,文化商业街区还需要更加稳定的群体。这些消费者通常喜爱历史文化与现代感交融,重视生活和文化品位,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这些消费人群的关注点为导向,对街区提升布局,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节假日摩肩接踵,平日里冷冷清清”的强烈反差。最近,前门商业街重新定位,开始打造“文化体验式消费街区”。这种调整和转型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古”“新”融合的程度遵循着商业街区的发展规律。商业街的发展需经历3个主要阶段,即从以购物为主的单纯商业阶段,到以文化为依托的融合商业阶段,再到成为社会活动中心和百姓休闲好去处的第三阶段。文化商业街的出现正是进入第二阶段的体现。因此,我国的文化商业街区需要放下“古老”的“文化”身段,融入新兴的城市生活,才能既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时尚风采。当其自身有充分的容量,足以承载文化、消费、休闲、娱乐等更多功能后,文化商业街才会更具魅力,更具活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