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中国电影“快长基因”
本报记者 金 晶

我国电影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今年仅上半年国内票房就已超过108亿元;国产电影竞争力全面加强,票房超过10亿元的影片连续出现。电影产业快速成长的“基因”何在?这种生长是否可持续?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会长、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步亭。

记者:近几年,我国电影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今年仅上半年国内票房就已超过108亿元。您认为我国电影票房高增长是如何实现的,动力是什么?

杨步亭:我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电影体制改革和数字技术应用。国产电影票房喜人,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国产片的质量有所提升,更加“接地气”。现在的观影人群主要集中在15至30岁,电影只有“投其所好”,才能吸引他们消费。过去长期是中年人拍电影,老年人审电影,年轻人看电影,造成产销不对路。最近,一些中小成本电影获得好票房,除了电影自身的品质不错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摸准了当代年轻观众的口味。

第二个原因是影院数量大幅增加,市场容量随之扩大。根据协会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共有银幕13000多块,影院3500多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2%、25%。相比2002年的1581张银幕、875家影院,10年间两者分别增长了722%、300%。而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影院的银幕数已达到15000块,所以,相应的票房也会数倍上涨。

影院的增加得益于好政策,比如电影专项基金对数字影院建设、改造的支持。这些政策将继续执行,因此,我国的电影票房还有继续走高的潜力。

记者:当下电影市场的繁荣,是否表明我国电影产业已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这种高速增长能否持续?

杨步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影产业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缺少优秀的电影人才。设备可以直接买,但人才的成长却需要一个过程。一个好现象是,现在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电影专业,正在开展电影技术、艺术方面的研究,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成长氛围。此外,我们还可以广纳人才,比如,通过合拍片的形式,请世界一流的电影人到国内来做电影,并在合作中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

我国电影产业正处“暖春三月”,时机大好。从大环境来说,美国电影曾主导世界电影市场,一度占得80%以上的票房。但看得多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所以目前在一些有文化底蕴的、自身文化特点突出的国家,都出现了本国电影受欢迎,美国电影票房下滑的现象。这对国产电影来说,也是一个好机会。

我国电影产业自身也出现了不少亮点。除了之前谈到的“接地气”外,还包括使用高新技术,增加电影的可观性;定位目标观众,量身定做生产影片;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多渠道营销等。更为关键的是,人们观影的习惯正在养成,消费潜力不断被挖掘出来,预计今年总票房可能达到200亿元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看电影会渐渐成为一种集体活动、社交活动,人们的电影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加。

记者:我国电影的高票价一直饱受争议。“高票价”对票房而言,可以说既是一种贡献,也是一种阻力。您如何看待当前的票价?

杨步亭: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从我国人均可支配消费收入来看,一张票卖40元、50元钱是高了。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这样的价格消费者还能够接受。在一些热门电影上映的时候,还会出现“一票难求”,这说明票价不算太高。

电影票价由市场说了算。从长远来看,电影票价不该涨,只能降。因为随着影院数量的继续增加,银幕不再是稀缺资源。网络电影的发展也分流着实体影院的观众。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票价最终会降下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