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 曹红艳

从根本上说,社会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最为关键。

女儿整理书柜时请我帮个忙,她要把一箱书送给学校图书馆。我随手拿出一本,封面是手绘的人物,霓裳飘逸、目光深邃。书中写的是纯情少年,因为家仇国恨仗剑走天涯的故事。书应该是她用节省下的零花钱购置的,未到我这里报过账。我不同意帮这个忙,一个是打心眼里觉得它们算不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二是想到送这些书给学校老师,估计会挨“骂”,读这些书的功夫能背诵多少名人名言,或者做多少道练习题呀!

的确,大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成人的逻辑强加于孩子身上,以至于误解了他们的真诚与直率。同时,一腔情愿传授人生智慧的行动也总是受挫,孩子的态度是这样的:你们大人们能不能不瞎编故事,硬塞些自以为是的道理来教育我们。

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断言,电视媒体侵入家庭生活,将加速童年的消逝。他在《童年的消逝》再版序言中说,在该书出版的12年里,许多中小学生给他来信,他从中得到思想收获:“它们给我的主要教训是儿童自身是保存童年的一股力量。那是一种道德力量。在这些问题上,也许我们可以称他们为‘道德多数’。”

回到读书这个具体的问题上来,女儿的回答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她说,无论读什么,独立思考最重要。话说我们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打有记忆起,看的是《水浒》、《三国》的连环画,听的是《隋唐演义》、《岳飞传》的评书。少年时代迷过《萍踪侠影》、《笑傲江湖》,成天喊打喊杀的战争故事并没有让我由此迷信暴力,相反塑造了最初的正义观念。而随着年岁日增、读书愈多,原先那些小人书里的糟粕部分也慢慢被岁月所荡涤。所以说,要相信人类是有朴素是非观的,哪怕他只是个孩子。

既然是这样,又是什么总是让人们陷入挣扎,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中晒出一组《丑小鸭童话故事》: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烤鸭”。记得钱钟书先生是反对读童话的,他认为童话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面对新编的童话故事,钱先生又当有何感想?他曾说,“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事实上,社会对孩子人生养成的影响是最根本的。恰恰是人们对当今社会病的深度忧虑,对丑小鸭新故事的现实解读,二者叠加放大了童话故事的影响,绷紧了人们本已相当敏感的神经。有人将此类童话斥为黑暗童话,甚至有些人说它该当禁止。即便这样,就能解决社会冷漠、拜金、享乐的问题吗?我们正在“造成着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是否能让孩子们经岁月的荡涤去芜存菁?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看看自己能否“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