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事职业易,恪守职业精神难
□ 钱凤元

职业守成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就是职业加专业再加敬业,甚至还要加上事业,才是值得称颂的职业精神。

技术突飞猛进,死亡率却没降低。近来,西方医学界的问题因外界曝光或自检反省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2005年至2012年,14家英国公立医院因为怠慢、疏于治疗,间接致死13000人。英国全民医疗系统7月中旬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令人震惊。

在此之前,“周一清晨”已经是中外医学界的一个热词。这说的是一部医疗故事片——根据美国神经外科医生桑杰·古普塔同名小说改编的《周一清晨》,不久前在美国热播。故事片中的医生,每周一早上都要开“M&M例会”,这让不少医学精英们手心冒汗。两个M分别是指Morbidity(发病率)和Mortality(死亡率),这就是虚构的切尔西综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持的病例讨论会。

《周一清晨》正引发美国医生们的反思。相应的,我们中国医院也应该有类似的警醒,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多年前,上海医生陈晓兰曾被一些同行看作“叛徒”,她在将近10年间做着让许多人不理解的事,坚持在医疗器械上打假,在她的推动下,国家多次专门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7种使用很广的伪劣器械和治疗方法。目前已经从医院退休的她,仍在为打击非法医疗器械而奔忙。在今年消费者权益日期间,记者就中国治疗肾病的透析器械采访她时,她结合江苏海安那位自制透析机维持生命13年的患者的情况,披露了我国透析器械生产、使用上的不少问题。

给自己所在医院挑毛病,是一种职业精神。早在1997年,陈晓兰所在的上海某医院新引进了一种“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名字特别唬人。可在一次偶然治疗当中,熟悉理疗的陈晓兰发现了问题。职业精神让她对其中的问题穷追不舍。

医疗水平国际先进的美国,仍有许多令人头疼的问题,比如存在过度医疗、怕负责任的现象。北京中医医院专家王国玮介绍说,他曾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患者,在美国看病,内科检查医生说她没病;再到心理科看,结果还是说没病;可她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肝区疼痛。回国医治,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得知她在美国嫁给一个法官,4次试管婴儿都不成功,自己郁闷生气,肝区出问题了。中医看出了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病变的区别,就像一张桌子,桌腿没有坏,但摆放不正,功能出现问题。出身于中医世家的王国玮对症下药,为她治好了病。这体现了我国中医的职业精神。

面对问题要自省,“再大牌的医生也要上台认错”。这是《周一清晨》给美国医生提出的准则,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心血管病是世界公认的头号杀手。中国专家胡大一教授曾介绍:我国每13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心血管病。不久前这位教授又说出了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况。

心脏早搏会让人紧张,对多数有此毛病的人来说,这一轻微的心脏病,往往会变成沉重的心病。胡大一教授今年曾在北京卫视上讲解心脏保健知识,荧屏上,他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当访问学者的见闻,美国历经数年研究,通过药物和受试对象“双盲”实验发现,化学药治疗早搏效果并不好,吃药的反而不如不吃药的,越治疗死亡率越高。胡大一当时感到震撼,他说美国那次实验改变了他的医学观。这医学观其实与职业精神一脉相承,即必须尊重科学与事实,对他人与社会负责。

后来胡大一教授在国内《健康报》上发表《早搏不是独立的病》一文,可巧,甘肃有位心脏早搏者,其家属买爆米花时看到这份报纸,结果这篇科普文章把那位早搏者从巨大的心理阴影中拉了出来,他的后半生变得乐观轻松了。

最近,中国对葛兰素史克在华行贿案的深究,是在维护医疗行业的公平正义,同时,这也对中国部分医务人员敲响了深沉的警钟:职业精神应该高悬在头顶,而不容亵渎,不能泯灭。

同样是最近,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的事迹广为传播。他早在1994年就打破小肠移植“零”的纪录,填补了亚洲的空白。如今89岁高龄的他还在看门诊、还上手术台。偶尔有患者无法挽救时,他会潸然泪下。这样大德仁心的职业精神谁能无动于衷?

从事职业易,恪守职业精神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职业守成是远远不够的,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说法,就是职业加专业再加敬业,甚至还要加上事业,才是值得称颂的职业精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