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调查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农民带着财富与能力进城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调查
张 毅 何汪维
西安未央区SIYB创业培训班吸引了众多的创业者。 周晓东摄

编者按 随着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位于古都西安北郊的未央区被推到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前沿,曾经的农村演变为大量的“城中村”。自2008年起,该区启动了“百村城改计划”,截至今年5月,未央区累计完成了100个行政村(137个自然村)的整村转型,83个村“农转居”、61个村撤村建社区,涉及村民近15万人。值得关注的是,持续数年的大规模“村变城”在这里进行得有序而平静,其背后几个关于“人”的现实问题尤为引人关注:骤然间获得大笔拆迁补偿款和数套乃至10多套商品住宅的城改村民们,面对这笔财富会不会坐吃山空?“村民”变“居民”能否顺利再就业、再创业?如何消除失地焦虑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深入现场进行了调查。

坐吃山空怎么办

拆迁群众人均20平方米的置换经济发展用房不分到个人,由村城改股份公司代管经营;每月组织一次理财讲座,为群众讲授理财知识、解答投资困惑,提高理财投资能力

“这几年,我们由村变城之所以平稳顺利,关键是城改政策对村民很有利,一算账,大家都发财了。”未央区张家堡街办盐东社区主任张冬利说,城改前,盐东村里的“能人”有一二百万家产就很了不起。城改后,以5口之家为例,每户平均分到7套房,按市值计算家产已经达到四五百万元。

富裕的不止盐东村。据统计,未央区“百村城改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改造100个行政村,城改居民人均安置面积达到117平方米,其中包含20平方米置换经济发展用房,户均财产256万元。数百万的资产乐了城改村民,同时也带来隐忧,突然富起来会不会出现挥霍浪费,甚至坐吃山空?

“城改村民人均获得的20平方米的置换经济发展用房,由各村城改股份公司代管经营,城改村民人人当股东分红利。”未央区农村工作局局长宋永清介绍说,每个城改村都成立了股份制公司,村两委会过渡为股份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代管经营置换经济发展用房。“设立股份公司代管村民商业房,就是要守住每人20平方米置换经济发展用房这条生存红线。”宋永清说,“‘集中代管’一方面给城改置换经济发展用房建设以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形成像‘万达广场’那样的现代化商业业态,具备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规模优势形成合力,实现城改村民利益最大化和永久化。”

为切实提高城改股份公司的管理运营水平,未央区专门成立了区城改股份制经济组织管理服务中心,以“大讲堂”的形式,对全区83个城改股份公司的1000多名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部分股东会代表定期进行股份公司组织结构、税收政策及报税程序等专题培训,并出台了《城改股份制经济组织监督管理指导意见》、《城改股份制经济组织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城改股份公司经营透明、公开公正。

未央区辛家庙街道刘南堡村是未央区最早城改的村庄之一。对于置换经济发展用房招租,村民有的怕招租不公开,有的担心干部不公正……。为打消群众疑虑,刘南股份公司在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指导下,一方面成立招商办公室,招商办成员除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外,其余全部从居民中聘请;另一方面建立置换经济发展用房招租意见建议走访征集制度,将招标公告、招标方案、招租合同等文本起草后,挨家挨户上门征询意见、建议,全程公开透明,直到群众满意为止。最终通过公开招标,本地客商与陕北客商分别以每平方米58元/月和每平方米51元/月的竞标价获得商业楼承租权。

“58元和51元”对群众意味什么?刘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闫根让算了笔账,每人每月从置换经济发展用房获得的收入是1440元,全年就是17280元。

针对部分城改村民的挥霍浪费、赌博等不良倾向,未央区以“市民大讲堂”、“未央讲坛”为平台,每月举办一次理财系列讲座,为辖区居民传授理财知识,引导大家科学合理支配财富。草滩街道老洼滩村的尤文博说,“听了专家讲课,我打算买些国债和银行理财产品,再投资做点小生意,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就业技能哪里学

整合教育、财政、科技、社会团体等优势培训资源,组建起以培训基地为龙头,囊括17家知名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集团,以政府采购的形式,免费提供数十个专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形成了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培训、就业实习、职业介绍“四位一体”的培训新机制

“城中村改造,不仅要让农民带着楼房和商业房这样的有形财富进城,还要让农民带着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这样的无形财富进城,这样才能解决他们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未央区委书记杨广亭认为,让城改居民拥有“财富与能力”,是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工作的关键着力点。

24岁的王娜是汉城街道西长吊村人,2008年,她家在城改中分到了260平方米的住宅、100平方米的商铺和30多万元的拆迁补偿款。“按说这辈子啥也不干,靠出租房屋和商铺也挺滋润”,但她却想干点事。去年4月,她在区就业培训中心参加了广告设计专业的培训。经过一个月120课时的学习后,她拿到了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资格证,成了一家网络公司的网络设计员。她高兴地说,“现在一个月的基本工资有3000元,这还不算提成”!

像王娜一样有就业意愿的城改村民不少。统计资料显示,该区近15万城改居民中,适龄就业人员逾8.5万人。

“要让这么多人尽快实现再就业,就必须构建就业再就业联动支撑体系,以‘大培训、大就业、大保障’促进就业再就业。”未央区就业创业中心主任张峰说。按照这一思路,他们整合区域教育培训机构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成立了以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两翼,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主体、其他社会机构为补充的职业培训集团。集团直属培训学校17家、培训教学点13个,开设电工、焊工、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计算机、西式面点师、按摩师等32个专业,年培训能力5万余人次。以培训集团为平台,他们对培训、考核、就业等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集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培训、就业实习、职业介绍“四位一体”的培训新机制。

42岁的杨军利是未央区汉城街道庞马村村民,所在村组的土地被征用后,“一家人以后靠什么生活”成了杨军利夫妻担心的问题。2012年5月,他接到区里通知,可以免费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在众多可供选择的培训项目里,他选了电工。一个月后,拿到电工技师证。在专门为城改居民举办的招聘会上,他找了份天朗集团的电工工作。“现在保底工资3000元,加上绩效工资,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公司不但管吃管住,还给我买了‘五险一金’。”

未央区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讲师杨志镇说,大多数城改居民年龄大、学历低,中心会推荐电工、焊工、厂内机动车辆驾驶这样实践操作性更强的专业,采取理论、实践交互交叉培训的办法,尽可能让学员学到真本领。

据统计,“百村城改”计划实施以来,未央区以城改居民为重点对象的就业技能培训共举办13类300余期,累计培训21594人,实现合同就业5436人,灵活就业7000多人。

创业如何降风险

5万至8万元的小额贷款、免费的创业知识培训、市场风险评估、创业跟踪服务,为城改居民创业提供资金、技术、知识等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城改让“新市民”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一些有头脑的村民更希望创业成功。苦于缺乏创业管理能力和投资项目渠道,以及创业风险大等原因,他们中很多人的创业梦很难实现。创业到底需要什么?未央区的“服装大王”邓永金成功创业的故事激励了一大批人。

今年50岁的邓永金是未央区王家棚村人,他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区里有专门为创业者举办的培训,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培训班。“最初就是想看看,通过创业培训班能不能贷到小额担保贷款,没想到听了第一节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培训班,我不仅学到了管理企业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有了提升。”靠一个裁缝铺起家,邓永金如今拥有一家固定资产400万元,员工30人,集服装设计、加工、专卖、销售为一体的制衣公司。

“就业技能培训达到的最好效果,也仅是培训1人就业1人”,未央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强莉表示,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未央区率先把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的SIYB培训课程引进到针对城改村民的再就业培训中。2009年8月,借陕西省千万元就业创业培训券在未央“试水”之机,未央区在陕西省开办了第一家全免费的SIYB创业培训班。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未央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主任张峰说,为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SIYB创业培训班的教师会先对学员的创业项目、资金、经历等进行系统评估,看其是否适合创业,如果合格,接下来会对创业者进行为期一个月120课时的创业意识、创业项目书、创业计划3方面的创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同时,还会给每位创业者提供两年之内免息或无息小额担保贷款,其中失地农民创业者5万至8万元,大学生创业者30万至50万元,劳动密集型企业200万至400万元。创业就业中心还会联合税务、工商、法律等部门,对创业者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及时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难题。

免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免费的创业知识培训、严格的市场风险评估和细致的创业跟踪服务,起到了创业风险“降压阀”和创业“孵化器”的作用,让城改居民的创业风生水起。据统计,未央区的SIYB培训班共举办了40期,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489万元,帮助532人成功创业。在“服装大王”邓永金、“芦荟大王”张晓英、“鸭司令”马艳等一批“创业先锋”带动下,2000余人顺利实现再就业,创业对就业的引擎效应不断显现。

焦虑情绪咋纾解

城改社区保留农村戏楼,留出场院供城改居民举办“流水席”,成立社区文艺社,送文化送文明进社区,给城中村编史立传

7月10日上午,距离西安北三环不远的长乐西苑社区里,一场原生态的乡村婚礼正在这里热闹举行:小区北边的文化广场上搭起的5座蓝色的大帐篷里,分别摆放着10张大圆桌,烤全鸡、清蒸鱼、油焖大虾、时令蔬菜荤素搭配,一样不少。大家吃着喝着聊着,个个喜笑颜开。不远处,社区文艺社30多名秦腔爱好者演唱的原汁原味的秦腔高亢激昂,引人入胜……

城中村改造后,城改居民原有的生存形态被打破。生活方式的改变,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再加上村民组织、宗社关系这些传统的农村组织形式的解体,让城改居民“很不适应”——“人在城市,心在农村”成为许多城改居民的心理写照,长此以往,难免会产生焦虑孤独等情绪障碍。

“城中村改造中,为缓解城改村民的焦虑心理,我们刻意在社区保留场院、戏楼,方便传统的婚丧嫁娶,适度延续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杨广亭告诉记者,未央区在城改安置房分配中专门制订了“家有老人的村民可以把几套安置房集中选在同一单元同一楼层”的特别条款。

未央区还广泛开展文艺文化活动进社区活动,通过纳凉晚会、锣鼓大赛、民间绝活展示、市民大舞台、传统歌曲大家唱、百部经典电影社区巡演等方式,让城改居民精神更充实的同时,还投资100余万元,开展了编撰村史、电视系列专题片、城中村博物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工作,通过搜集编纂整理革命历史、名人轶事、文物古迹、历史遗址等资料,一方面将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存下来,另一方面让城改村民获得“离土不离根”的心理慰藉。

题图 城改中保留的戏楼让群众有了展示才艺的舞台。西安长乐西苑社区戏楼上的精彩表演引人入胜。 周晓东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