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7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省壶瓶山供电所所长覃道周——
崇山峻岭间守护光明
本报记者 刘 麟 通讯员 李 飞

山高谷深,群峰矗立,一眼望不到边际……湖南省海拔最高、供电环境最恶劣的壶瓶山供电所地处湘西北石门县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66座。38名电力工人坚守在“湖南屋脊”,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光明”梦——他们是壶瓶山供电所所长覃道周和他的兄弟们。

“再险,爬着也要过去!”

壶瓶山供电所管辖着860多平方公里的供电,是湖南供电所管辖面积最大的、最基层的所。2008年初,上任仅1年的覃道周迎来了特大冰灾“大考”。他和全所员工滑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困了就躺在山上草棚里打个盹,饿了就着雪水啃方便面,每天工作16个小时。覃道周觉得,“冰天雪地里,山里群众没电的滋味比城里人更难受,早一分钟送电就早一点给百姓送去光明。”

去年6月17日凌晨2点,一场暴雨造成辖区大面积停电。正在县城集训的覃道周听到汛情后,连夜驱车赶回。路上遇见塌方,重达3吨的巨石将必经之路封死,左边是呈90度的峭壁,右边是上百米的悬崖。“狭路相逢勇者胜,再险,爬着也要过去”,他抓起绳子绑在腰间,顺着巨石边缘,一寸一寸地移动。他爬过去后,将绳子拴在另一头,同事也相继爬了过来,终于在早上6点走回了供电所,并立即组织人员,兵分四路对线路进行检修,奋战一天恢复全区供电。

冒风雨,顶酷暑,卧冰雪,趟河溪,踏荆棘,攀悬岩,辖区用电一年一个台阶:10千伏线路跳闸得到有效控制,路跳闸次数由2008年的65次,降到2012年的3次;全区年售电量从350万千瓦时增加到2012年的1090万千瓦时。电力稳、产业旺:辖区内新建大小茶叶加工厂120多家、电烤烟房280多栋、高山蔬菜冷冻库4个,山区群众人均年收入增加了2000元。

“再累,也要为群众办实事!”

在壶瓶山崇山峻岭间,稍加留意,便可见车尾工具箱上印着“阳光电力服务箱”的摩托车来往穿梭。覃道周的这个创举是从一位留守老人爬山越岭买1包盐开始的。

2007年盛夏的一天,覃道周在青林村巡线时,碰到一位气喘吁吁的七旬老人,他问老人:“在忙啥?”老者回答说:“能忙啥?来回一整天,就为买包盐!”覃道周听了不是滋味,便把电话留给老人:“以后需要什么就讲一声,我们给你送过来。”

覃道周回去后琢磨开了:辖区青壮年外出打工谋生活,家里只留下老人小孩,所里“大事”办不了,但为老百姓买包盐卖斤茶的小事能办。

覃道周当即推出了“阳光电力服务箱”,箱子里装的是灯泡、花线、开关等家用电耗材;箱子上捆绑的是生活急需品,这成为壶瓶山农电工的“标配”。

从此,供电所的员工上山下山前,都会主动联系山里村民需要捎带的东西,还常帮村民将土特产品带到镇上去换购商品。

几年来,在覃道周的带领下,供电所员工累计为群众捎带货物超过6万公斤。

“再忙,也要帮助乡亲!”

记者几次到壶瓶山采访,感受到的都是当地百姓对最基层电力工人的赞叹。

南坪村61岁的五保户王礼贵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2008年7月发山洪,他被困在山上。火柴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生火做饭,连着3天啃的都是生玉米棒。第四天,供电所南坪班组组长胡元泽例行巡山时,听到他的呼救声,连忙趟水过河,把他背出山来,并承担起帮扶王礼贵的任务。

在留守儿童眼里,覃道周就像他们的父亲。大棚村贫困学生胡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抚养,生活艰难。2011年,覃道周将她定为帮扶对象。在覃道周感召下,供电所12名党员每人都主动对口帮扶一个困难家庭学生。

在覃道周看来,这些与岗位不相干的“帮闲”,恰恰为供电所换回了丰厚的“回报”。供电所成立之初,他面对的是陈旧落后的电网和40多万元的拖欠电费。现在电费不仅月月清年结零,预缴预存电费还长期保持在50万元以上。哪里有事故隐患,老百姓不仅主动报告,还会带上一句“免得你们辛苦查地方”;每到线路砍青扫障,只要一个电话,相关村子都会组织人员全力参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