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稳中有为谋发展
——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3周年
本报记者 韩秉志

今年7月,正值新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3周年。3年来,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4%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目标,到2012年得到越来越好地落实。

加大投入保障资金

《纲要》颁布以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教育投入的政策和措施,为实现4%提供机制保障。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各地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法定增长,预算执行超收部分优先用于教育。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之而来的是办学条件的较大改善、生均经费的较大提高和一批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有效落实,中国教育因此翻开了前所未有的新篇章。

《纲要》颁布前两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连续两次上调,1568万名学生受益;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惠及4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

公平助推民生发展

2011年,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区的65个县成为国家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贵州省当年就投入近7亿元专项资金,在全省村级以上学校建起9961个食堂;次年又为3404个教学点简易食堂建设提供了每校10000元的补助。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3年来,一项项关乎教育公平的新政出台。“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将使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提高10个百分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补助3元,直接受益学生约2600万人;研究生奖励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完整体系已经形成……

在这一项项重大突破背后,是亿万家庭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盼,也是教育部门回应民众关切的实际行动。

教改着力融化坚冰

《纲要》实施3年来,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向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发起了一场场攻坚战役。

民办教育曾经是教育发展的“盲区”,无论体制、经费还是招生等,都存在障碍。教育部专门出台政策,强调民办学校在自主招生、教师待遇、学生权益、学位审批等方面享有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要求清理并纠正歧视民办学校的各类政策,将民办学校学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拆除中职和高等教育的藩篱,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2011年,湖北省500多名中职生进入了大学。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由于既涉及观念、体制,也涉及切身利益,共识度会越来越低。因此,要充分注意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充分考虑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找准那些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并以此作为突破口、着力点,从而取得实质性、历史性的进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