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业筑梦,闪耀“星光路”
陈 洋讲述 本报记者 李万祥整理

我是北京大兴人,从小生长在这片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土地上,我父亲是从事广电传媒灯光和设备生产的,在大兴的产业发展中算是个“异类”。那个时候的梦想和广电有关,但没有想到做文化。早期我在厂里学习,搞设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灵感:既然给全中国电视台的演播室搞设备,还不如我们自己建一个演播室模样的展厅。

有了灵感就付诸实践。我们在老厂区建了一个用来展示设备的演播室,当时湖南卫视到北京来,要录制一档叫做《真情》的栏目,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录制场地,一方面专业电视节目制作对于场地和设备环境要求都比较专业;另一方面,北京的电视台如央视和北京卫视也不可能向他们开放场地。一次偶然的机会,剧组看到了我们的展厅,发现“它不仅是一个展厅,还是一个先进的、功能齐全的标准演播室”,于是开始租用,就此,我们发现了商机。

经过反复调研,我们发现随着电视节目制作量的不断上升以及电视节目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电视台都在积极探索制作更多更好的节目,在北京做节目的地方台,以及央视,都缺乏足够的演播室制作节目,市场需求巨大。自此,开始有了做园区的想法,但当时,这个梦想还很简单,就是盖演播室集群,让大家来租。

2005年,筹到第一笔建设资金的时候,我开始牵头建设园区,当时的名字叫“星光影视设备基地”,还没有想到做文化层面。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创意产业在2005年、2006年左右突然勃发,让我对项目有了更深的思考:以星光的资源,我们可以提供的不仅是演播室租赁,还有专业的设备、专业的技术、专业的人员、专业的服务,这些因素加起来,可以提供的就是一个全面的文化产品制作服务。由此,我们把“星光影视设备基地”升级为“星光影视园”,开始做一个文化制作类服务型基地。当时科技部批复的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以新媒体为特色的新媒体产业基地正是位于北京大兴区,项目就此列入了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三园”之一。

星光影视园是在2006年11月的时候开始运营的,第一个进来录节目的是重庆卫视,第一场节目就是现场直播。后来,央视还有其他卫视陆续进来录节目,2007年当年,我们共录制了800多场节目,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公司,包括灯光公司、舞美公司、后期制作公司、演艺公司等都聚集在园区为剧组服务,忽然一下,园区聚集了很多公司在这里“干活”。

2009年以后,园区的发展策略也随之变成了以高投入平台性服务和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招商为主,吸引和聚集产业链上相关上下游企业聚集,包括做灯光的、做音响的、做大屏幕的,甚至做盒饭的、做观众组织的等等,剧组有需要,就可以在平台上选。这是一种意识的转变,即我们本来是一个服务商,与其垄断服务,不如开放服务,做一个平台的建设者,别人看到了平台上的商机,就会来共同服务于节目制作,我们的身份由一个服务商转变成了产业链的建设者和规划者,这样才能把园区做大做强。

回想自己的创业路,从2001年留学回国至今已走过了10多个年头,我的事业也从单一的节目制作发展到了现在打造传媒业聚集区的新阶段。我的创业梦想也一直在深化和升华,由最初单一的想从事广电设备生产、技术服务,到现在想做一个服务和规划整个产业链的创意型产业聚集区。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2006年开始运营以来,星光影视园已与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及全国各地主要卫视电视台、各大节目制作公司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累计录制节目已超过9000场,接待观众超过120万人次。

“我的中国梦”是要在大兴这个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农业和工业区的文化相对“贫瘠”之地,打造中国最大的传媒产业聚集区,打造纯粹的全媒体生态国际产业园!我们希望成为大兴乃至整个北京市的传媒产业“名片”,只要是在星光入驻和注册的,大家就都知道是做传媒的。

大量媒体的聚集,重点企业的入驻只是梦想实现的一小步。下一步,我们将再次推动公司发展模式升级,打造深度体验式旅游项目,发展B TO C业务;构建更具吸引力的综合型媒体制作平台,发展颁奖经济;建设和发展演出创意孵化中心,发展更具辐射性的剧场经济;设计一条融合媒体参观和深度体验的传媒旅游通道,发展文化和科技相结合,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经济。

总之,对于未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