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聚焦三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快乐植棉”的脚步快起来
瞿长福

植棉快乐吗?写下这个问号时,感觉有点沉甸甸。“快乐植棉”的目标,是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提出来的,虽然没有人对这个似乎有些抽象的目标提出具体实现时间,但作为棉农的期盼、作为稳定棉花种植的保障、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象征,“快乐植棉”的脚步总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但现实中的植棉,离“快乐”还有很大距离。在这次棉花产业调查中,从黄河流域棉区到长江流域棉区,棉农透露出来的基本事实是,收成好坏主要靠天的格局没有改变、费时费工的“苦差”形象没有根本改变、整体收益不高的状况没有很大改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了棉花种植面积自2007年后连年下跌的状况。

决定棉农植棉能否快乐的条件,从种植过程来看,主要是投工投劳能否减轻。在湖南洞庭湖棉区,种棉花比种水稻总体收益稍高,但棉农认为种水稻机械化程度高、人轻松,一亩稻只要五六个工,棉花要20多个工,要不是当地因水源变化致土地沙松只能种棉,许多人都改种别的了。从种植效果来看,主要是收益能否增加。虽然这几年出台的临时收储政策给了托底价,但因为普遍种植规模小、成本走高,算来算去种棉花赚的就是自己的工钱。

为了改变这些状况,近几年各地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改变育种技术、更新种植方法等等,试图减轻投工量、增加产量。这些措施起了作用,但现在棉农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动力都不足,很多地方同一个村的棉花产量差别很大,就是技术差别造成的。更为突出的是,棉花最费工的是捡棉花,长达3个月的花期,把人上了“锁”,并且由于地块分散,机械化采摘很难推广,只能人工捡,一些棉花大户只好把面积维持在50亩左右,“再多就全亏到工钱里了”。

有没有更好的抓手呢?有,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湖南棉花大县华容就是这么抓的。这里有一家银华润农棉花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统一了5万多亩棉田。这家合作社的做法、功能与其他合作社都一样,不同点在于,投工投劳多是棉花的最大“软肋”,合作社恰好可以通过集中育苗、棉田滴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机械化采摘,减少农户分散投劳的弊端。而且,籽棉收购基本以棉贩子走村串户为主,压级压价难免,而合作社的收购价格更好,润农合作社总经理张燕说,现在入社的棉农正在实现“快乐植棉”。

湖南农业厅棉花专家吴若云认为,种植业中棉花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地位更突出、更迫切。不过,这并不表明棉花专业合作社普遍发展较好了。从调查来看,专业合作社普遍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即使是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在遇到诸如耕地整理、沟渠整修、引入大型机械等问题时,也会力不从心,需要政府部门专业性扶持、项目型扶持。现在的难题就在于,都说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都有支持合作社的措施口号,但落实起来,真正有含金量的政策很少。其中的重要原因,还是一些地方发展观上的问题,认为建园区、搞工业项目能直接带来税收等成绩,合作社不仅税收少,很多环节还享受国家的支持免税政策,“让合作社自己慢慢走吧”成为一些地方的“共识”。

棉花专业合作社是现有条件下实现棉花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直接抓手,既尊重棉农意愿,不改变棉农主体地位,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和效益,是发展现代棉业、推进“快乐植棉”的现实平台。所以,各地不妨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让“快乐植棉”的脚步快起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