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5米长的小肠就像一个神秘的王国。学生们形容做小肠移植手术的导师黎介寿,“他清楚‘九曲回肠’中每一个纹路的走向,如同将军洞悉战场上每一道堑壕沟壑。”
“如果不是中国的黎介寿,亚洲的小肠移植至少向后延迟10年以上,他为万千亚洲小肠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国际同行这样评价黎介寿。
开创亚洲小肠移植先河
黎介寿与小肠移植结缘,要追溯到30多年前一位令他心痛的小姑娘——
1985年的一个深夜,一名13岁的小姑娘因腹腔大出血,大部分小肠被手术切除,剩下的肠子不能吻合。抬到南京总医院时,肠子是用两把血管钳夹住的。姑娘的父亲恳求黎介寿为孩子接一段肠子。可是,由于小肠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菌,做这样的移植手术当时面临排斥反应和感染两大世界尚未攻克的难题。面对此情此景,黎介寿流泪了。那一晚,他把自己关在了空荡荡的病房里。
不久,国外文献报告了第一例同种异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的消息。这个消息给黎介寿增添了信心,而作为中国医生,他心里更增添了责任:“外国人能干成的,我们也一定能!”
黎介寿把铺盖搬进动物实验房,养猪、开刀、观察,不间断地记录和分析动物实验的每个数据。
科学研究举步维艰。仅达到动物移植术后存活24小时,黎介寿就做了近1年实验才取得突破。接着,他又定下了动物移植术后存活100天的目标。
实验条件非常简陋,室内没有空调,老远就能闻到刺鼻的猪粪便味道。人们经常看到一个浑身猪粪的老人,夏天挥着蒲扇为猪驱蝇消暑,冬天拎着煤炉为猪生火取暖。
一位外国专家到南京总医院考察,无意中撞进了黎介寿的实验室。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老天!中国的科学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实验还如此敬业,他们的小肠移植早晚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
1991年春节前,两头手术猪都已存活了80天以上,实验到了最紧张的关头。农历腊月三十晚上,一头猪身上的腔静脉管突然脱落,黎介寿撂下饭碗,带着学生紧急施救,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钟。
科学实验往往残酷无情。结果,一头猪术后82天死去,另一头倒在了术后97天。
挫折激起了黎介寿更强的斗志。他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实验,再失败,再实验……1992年2月14日,黎介寿首次取得了猪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成功。这位68岁的“猪爷爷”,终于结束了2000多天与猪为伴的日子。
1994年3月12日,一位名叫杜新平的患者被推进手术室。黎介寿果断打开患者的腹腔,取肠、修肠、缝合,11个小时后,一段250厘米的小肠被成功移植到患者的腹腔内。
外国专家预言的“原子弹”爆炸了!
黎介寿终于打破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纪录,使我国器官移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京总医院也由此跻身全世界能施行这一手术的9个国家、24家医院行列。
开辟肠外营养支持新路
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宽,他就能走多远。
在治疗肠瘘过程中,黎介寿苦苦思索着一道难题:患者肠道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时营养无法供给,怎么解决?一次,他从一本外文杂志上看到一篇谈静脉营养的文章,思想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肠瘘治疗能否通过静脉提供营养呢?他为这个大胆的想法激动得彻夜难眠。
第二天,他就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提出把营养支持应用于外科。
这是对传统医学的离经叛道。许多人投来怀疑眼光:外科医生不好好开刀,搞营养支持岂不是“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
“墨守成规,拘泥成说,永远成不了事业的巨人。”面对各种非议,黎介寿没有退缩。为了观察一名肠瘘患者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瘘口的变化,他搬起一个小板凳坐到患者床边观察,一盯就是3个月。
如今,他的“肠营养支持疗法”,广泛应用于短肠综合征、重症胰腺炎等治疗中,治愈率达到96%,高居全球之首,2.5万余名患者从中受益。
浙江患者陈航只有30厘米小肠,仅为正常人的十五分之一。依靠肠外营养支持,她不仅恢复了健康,还生下了一个健康宝宝,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靠营养支持怀孕生育的“短肠女”。
目前,普外研究所已成为全国营养治疗中心,每年承担国家级营养支持与应用研究高级学习班任务,还在华东、华北等10多所高校建立了营养支持的应用与研究分支机构。
开拓人才团队崛起空间
2011年初,凝聚黎介寿和几代普外人心血的“肠功能障碍的治疗”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黎介寿领衔的这份15人获奖名单中,人们看到了普外科的新锐力量。
站在事业的巅峰,黎介寿最为欣慰的不是自己拿了大奖,而是一支攀登世界医学高峰的人才群体快速崛起。
“看到学生在成长,事业后继有人,就像自己的科学生命在延续。”他对人才的期望感人至深。
急性重症胰腺炎曾是困扰国内医学界多年的一道难题,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60%,许多医学专家都在苦苦探寻该病的治疗方法。李维勤被黎介寿送出国深造,学成后又在黎介寿的支持下取得重症胰腺炎治疗重大突破。现在,李维勤所在的病区每年收治200多例患者,始终把死亡率控制在4%以下,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世界各地的患者纷纷慕名而来,通过国际“SOS”救援包机送往南京总医院。
博士李幼生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肠道疾病年轻专家,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想请他到国外搞异体小肠移植。面对出国深造的机会,李幼生一度动心了。黎介寿帮他客观分析了肠道疾病研究中西方的差别,告诉他立足国内将来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果然,李幼生后来在“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上取得突破,作为黎介寿的得力助手,还协助导师实现了亚洲小肠移植“零”的突破。
为给人才提供充足的养分,黎介寿把普外研究所学科细化为肠外瘘、肠移植等12个治疗组,按每个学生特点设计发展方向,让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各显所能。
从4张床位到拥有250张床位,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如今,“黎氏人才方阵”已经崛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界一支不可小视的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