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梦”,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2011年7月,我走出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校门,进入了向往已久的经济日报社。如果那时候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也许会回答:是高楼林立的城市规划,是壮阔精彩的产业图景,是上天入地的科技成果,是挥斥方遒的商界精英。
将近两年过去了,重新面对这个问题,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一个个不经意间邂逅的笑容。这些笑容,有的爽朗,有的腼腆;有的质朴,有的沧桑。这些笑容,因为蕴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温暖,因为饱含着对信念的坚持而分外真实。这,就是梦想中的笑容。
2012年3月,在江苏连云港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生产车间内,我捧起了一缕轻盈柔滑的黑丝。这就是一直笼罩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阴影之下的碳纤维。2005年,现任中复神鹰董事长的张国良扔下了自己效益颇丰的企业,在一片反对和质疑声中,集聚起一群国内的碳纤维痴迷者,在连云港郊外一片长满芦苇的盐碱地上开始了产业化攻关。
一天清晨,已经3个月没回家的张国良从厂房内的木凳子上醒来,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看到了爬满一片黑压压蚊子的窗户透进了一缕阳光。那一刻,张国良心潮澎湃,疲惫和焦虑一扫而光,他拿起笔来,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我知道中国的军民产业对碳纤维的渴盼,打破西方国家禁运和技术封锁是如此重要!”
短短6年多时间,中复神鹰不仅创造了国内碳纤维领域的多个第一,还实现了全套生产装备全部自主研发。这家中国碳纤维企业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国际碳纤维巨头的产业报告中。
“这6年来,几乎每天都承受着希望、失败、焦虑和茫然的煎熬。那时候,上千平方米的车间里堆的全是废品,那种心痛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现在,我们打算把这儿修建成新产品展示厅。”说到此,我看到了张国良脸上自豪的笑容。
2012年7月,在陕西省扶风县豆村农场的一间简陋的平房里,我翻开了一本纸页泛黄的笔记。这是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赵瑜用半个世纪的心血与汗水写成的育种笔记。
60多年前,在甘肃省永登县一个贫困小山村里,一部关于著名植物育种家米丘林的电影点燃了一位青年的梦想。1955年,赵瑜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大学毕业,赵瑜主动放弃留京机会,带着一腔热血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农科城武功(现杨凌)。从此,带着一把镊子、一支铅笔、一个笔记本在田埂上朝夕行走的身影成为了豆村农场的特别一景。半个多世纪寒来暑往,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凭借坚守与智慧,赵瑜成功培育出了5个优质小麦品种。结束采访时,已临近中午,赵老热情地挽留我吃饭。“这是我新研制的强筋新品种武农986,你尝尝!”端过赵老递过的面条,一筷入口,筋道爽滑、麦香浓厚。“真香!”听到这句赞美,老人笑容满面。
2013年1月,在广东省汽车客运站,我顺着楼梯走下深约1.5米的汽车安检槽,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安检员符如孔说,“下边尾气很大,有的长途车卫生间如果没清理好,味道更难闻。”1988年出生的符如孔已在这里工作了4年,比他小一岁的妻子蔡观妹也在客运站当了5年售票员。在客运站工作期间,除了2010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初二请了两天假,匆匆忙忙回老家办婚事外,他们没回老家过一次年。“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了,把人们安安全全送回家,心里踏实、高兴。”小符腼腆地笑着,拿起工具又钻进安检槽。
这就是“梦想中的笑容”,这就是“中国梦”最生动的呈现!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的梦。它可能是西北贫瘠土地上农民对于风调雨顺的期盼,也可能是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工薪阶层对于蜗居的渴求;它可能是大都市一个创业青年矢志不渝的事业憧憬,也可能是山区孩子们对于外面世界的想象;它可能如三峡工程一般波澜壮阔,也可能如餐桌上残留的一颗米粒般微小。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不是造梦师,我们要做的,就是真实地记录老百姓追逐梦想过程中的那些平凡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难忘的记忆和温暖的感动;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不是梦想的旁观者,我们要做的,是真诚地帮助那些在梦想中徘徊的人们表达诉求,帮助他们争取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记录历史,助力梦想,让“老百姓”的梦想照进现实,这就是需要我们媒体人奋斗终生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