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廉价常用药何以频频断货
本报记者 吴佳佳

近来,治疗甲亢病的廉价常用药甲巯咪唑片闹“药荒”,这似乎并非个例。廉价药断货甚至退出市场的状况不时发生。廉价而又好用的药为何难觅踪影,其紧缺形势何时能得到缓解,保障药品供应需解决哪些深层面的问题?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7月15日,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西城区、海淀区多家药房,寻找治疗腹泻、感冒、嗓子疼等常见病的廉价药。除1元多钱的维C银翘片摆放在几家药房的柜台角落之外,维脑路通片、牙周灵片、氯霉素眼药水、红霉素针剂等记忆中颇有疗效的廉价药,在大大小小8家药店都没能找到,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成分相同、规格相同却价格更贵的药物。此外,最新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一些廉价常用药,在平价药房仍然很难买全。一位三甲医院的药剂科主任坦言,从事药品采购3年,有20多种廉价药品一直处于紧缺状态。

“经典廉价药淡出市场,主要原因在于这类药品利润普遍过低。”北京肿瘤医院副院长顾晋介绍说,廉价药绝大多数是使用多年、技术成熟的普通药、基本药,属于政府定价范畴,药价一旦核准很难调整。而近年来随着原材料、人工、物流等成本的上升,一些药品的生产成本逼近售价,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停产。此外,目前各地基本药物招标采购主要采取“双信封”方式,即企业需受经济技术标和商务标的双重评审。前者主要对企业生产规模、配送能力及资质认证等指标进行评审,后者主要评审价格指标。但是,有些地区经济技术标的门槛较低,一些中小企业通过偷工减料、租赁承包、减少工艺环节等手段降低成本,以超低价格冲击市场,导致一批廉价好药受到排挤。

针对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群众看病贵等问题,相关部门曾采取降低药品价格,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对基本覆盖患者日常必需的基本药物和医保药品实行最高限价等多种措施,廉价常用药是获得政策保护的。然而,“一些药品因利润过低而自动停产,部分药企为规避降价政策,又通过改变剂型、增加成分来注册成‘新药’后抬高价格。”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认为,这也导致了患者仍然觉得看病难、看病贵。多位医务界人士也表示,虽然政府有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并对一些廉价常用药物生产进行补贴,但往往是每当一种药严重短缺,各医疗机构反应强烈,政府部门才出面组织生产,接到行政命令的厂家硬着头皮生产一批交差,过后短缺状况依然如故。

经典廉价常用药紧缺,不仅与药品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有关,也与医院缺乏销售积极性有关。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进认为,在补偿机制不完备的背景下,许多医院“以药补医”维持运营发展。根据规定,医院可在药物进价基础上加成15%,药价越高加成越多;如果还存在“暗加成”,即进价中就包含了返利给医院的部分,那么,高价药显然比廉价药更受医院欢迎。部分药企采用规避降价政策的种种手段抬高价格后不少老药似乎没了,其实只是披上了“新药”外衣,相同的成分,换个名称和包装重新申请上市,重新定价,顿时贵了不少,药厂有利可图,患者却只能被迫为高价药买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建议,招标方面应改变重价不重质的方式,将药品质量作为招标的首要标准。同时,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廉价特效药储备制度,确保普药、基药有合理利润空间。有关部门应严格药品审批,建立灵活的动态调价机制,实时监控药品的生产供应情况,综合考虑成本变化制定价格,并将定价信息公开。还应压缩甚至消除中间环节,由国家直接向企业定点定期收购,供医院平价用于病患。有专家进而指出,要保住廉价常用药,必须采取环环相扣的措施推进医改,革除“以药补医”的痼疾,清理过多的药物流通环节,建立合理的药物定价体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