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宜游城市—北京城市定位的必然选择
P.Palmer Frank摄
祖孙同行 王淑均摄
曹国庆摄

编者按 2012年北京接待国内游客达1.362亿人次,同比增长6.3%。其中,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游客为351.7万人次,同比下降8.6%。散客化的趋势逐渐明显,表明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到了一个重要拐点,需要加快旅游产品向休闲复合型转变。

为此,7月9日,由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旅游报社、北京旅游学会承办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北京旅游转型升级”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就北京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

2012年,北京市旅游接待人次超过2.3亿,旅游收入也超过了3600亿元。旅游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北京也遇到了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约束和瓶颈。

成功在转折点

成功者不是成功在起点,而是成功在转折点。当前北京正处在城市转型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阶段,旅游业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服务业,它对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北京旅游业自身在发展定位、转型升级等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北京市副市长程红说,作为一个首都城市,如何对旅游业下一步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是北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北京旅游业发展绝不是单纯的一个产业选择,而是城市定位当中国家首都的重要功能。如何从一般的观光加快向商务旅游、休闲旅游和其他专业旅游的转型,需要加以关注;怎么由各种旅游主体向企业化、品牌化、集团化发展,从而提高组织化程度,也必须予以重视。

从规模上看,北京正在实现现代旅游的起飞,但从质量上讲,北京的旅游才刚刚起步。北京市旅游委主任鲁勇说,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定位。因此,建设宜居宜游城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以有效振兴现代旅游业,是现实所需,顺势之举。

他认为,需要解决好3个问题:一是增大社会公共服务与保障投入,以满足大众化旅游需求。二是形成现代旅游主导的城市资源统筹、产业联动的综合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服务保障体系。

城市与旅游一体化

转型升级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需要用新的观念来拓展思路。正如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小安所言,要研究旅游转型升级,核心是转型,转型的核心是体系化,把以前单一的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体系,转向为观光、商务、休闲、度假、乡村、特种旅游相结合的综合经营体系。再看升级,升级的核心是层次化,并不意味着都追求高端,而是应该建立合理的旅游运行体系和精品体系。

理清城市与旅游的关系,才能对转型升级有系统化的把握。中国旅游报社社长高舜礼认为,转型升级不仅是对旅游业的要求,也是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转型升级对指引城市与旅游业发展具有衔接与沟通两大领域的作用,升级不但是对发展方式的调整,也是对发展目标的追求,还是对发展过程中一些关系把握的要求。顺着这样的思路,就必须考虑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问题。对此,高舜礼提出了把握好“六个关系”,即把握好城市发展与旅游提升的关系,把握好发展导向与范例参照的关系,把握好城市形象与公共服务的关系,把握好入境与国内旅游的关系,把握好基础优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把握好主色调与多元化的关系。

贵在细节把握

怎么使旅游者的生活更方便一些,这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发达国家城市有巨大的差距,需要从细节方面加以改进。

旅游业已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先导,也是文化名城展现的一个重要载体。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周久才认为,北京拥有很多资源,文化名城的建设绝不是单纯看拥有多少资源,而要体现它的文化价值,旅游恰恰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在转型升级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邹统钎教授更强调北京打造旅游枢纽的重要性。他指出,纵观世界一流旅游城市,新加坡、迪拜等都以打造国际旅游枢纽为战略定位,其目的就是实现其对区域和国内旅游发展的绝对控制能力。长期以来,北京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中国首要旅游目的地城市,主要是依赖它所拥有的资源来积累财富,而非通过流经它的东西取得控制力。北京要建设世界旅游城市,不仅仅要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也必须成为区域旅游枢纽,例如中国的门户、东北亚的枢纽,即要建设成一个具有枢纽功能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强化枢纽功能,北京应当加强客流中心、国际交通中心,以及国际旅游企业的总部基地等三方面的建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